APP下载

论新媒体在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2018-01-17董聪颖

档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众微信

董聪颖

习近平在《第41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也为档案的传播方式、利用渠道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微信、微博、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一系列新兴媒体油然而生,为档案的“多方位”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月来花弄影——社会情景的真实再现

(一)情景再现之途径——档案开发利用

记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特有方式,记忆的传承需要记载。丁华东教授认为:“我们说档案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其实是一种简称,实质是指人们运用档案来建构社会。这不仅包含社会利用档案再现历史、佐证历史、说明历史,而且还包含整个档案形成及管理活动对社会记忆或档案记忆的构筑。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凭证和情报价值,因此在现今法制社会建设中,档案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国际档案理事会最佳实践与标准委员会利用工作组织起草的《档案的利用原则》中指出:“公众有权利用公共机构的档案。公共和私人机构或组织都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放档案。”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经济文化、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以及激发学者的学术思考等方面都大有裨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档案馆联合开发协作,使得《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日本否认南京暴行行为的有力反击,彻底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我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尤其在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其韵味自成一体,这部分档案的发掘利用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许多历史往事、风俗习惯、绝技绝活等已经濒临失传,正是通过对当时当事人的采访描述辅之文献考证,使历史不断,记忆不散。2016年歌手谭维维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铿锵有力、脍炙人口。通过歌曲语言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喊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魄力,又使濒危的文化传统重新受到重视,演进了人们的眼睛,唱到了观众的心里。

(二)新媒体——创造虚拟中的“有我之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德国剧作家歌德也曾说:如果你希冀进入无限的境界,那就该对有限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探索。档案领域的最高境界是具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有限的资源发掘出无限的力量。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虽然仍很受欢迎,但受网络社会媒体发展的冲击,在受众群体上却体现出局限性,尤其是报刊,大概只剩下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订购和公共场合的免费提供。对个人而言,除非出远门坐火车打发时间买份报纸阅读外,几乎不会购买,购买的人群还会限定在对电子通讯设备功能不了解之列,可见其范围是小之又小。一篇关于苏州市民对档案利用方式的选择意愿的调查中显示,在举办档案展览、举办档案讲座、利用数字电视等推出档案专题广播和影视、档案网络服务与档案手机应用五方面,非常感兴趣与比较感兴趣两项选择所占的比例之和分别为:49.7%、35.8%、62.5%、71.3%、58.1%。可见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运用已成为大众喜闻乐用的方式。档案利用工作中借助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博客、门户网站、微博、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微信、数字电视等等都属于新媒体。这些网络平台不仅提供文本信息,还增设了“留言板”、“点赞”等选项,人们在无门槛、零收费地浏览自己所倾向信息的同时,在文字、图片声情并茂的演绎熏陶下,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另外,在保留发言群众隐私的前提下,读者之间还可无阻碍交流,改变了以往传统利用媒介信息单项流动的现象。一些传统媒体在保留原有方式的基础上,如人民日报、各级档案馆等,纷纷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扩大了听众范围,增强了影响力,增加了与人们的互动。本文以《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为例,来说明新媒体对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

二、往事知多少——档案中的“春华秋实”

(一)极具亲和力的《档案春秋》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6.5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要素,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借助其他应用的用户基础,形成更强大的关系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90%的智能手机装有微信,80%的微信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中,2013年开通公众号的有2个,分别是“十堰档案馆”和“大朗镇档案馆”,其中“十堰档案馆”开通最早,时间是2013年8月5日。2014年开通的有35个,2015年开通的有93个,2016年1月20日以前开通的有6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依附于《档案春秋》期刊而存在,期刊是由上海档案馆主管、上海市档案馆主办,是全国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档案文化月刊,于2016年2月19日完成微信认证,2016年3月4日发布第一篇文章。微信发文周期大致为一周两篇,因重大节日可能略有变动。如国庆期间,9月30日已有发文,次日为庆祝国庆又发文“一个甲子前的沪上国庆:1954,国庆的上海就这样被点亮”。笔者整理了从公众号获得认证到11月20日期间的文章,共计发文76篇。短短几十篇,从中央到地方、从总理至平民、从建筑实体到精神食粮均有谈及。阅读过程中,既可以领略商务印书馆与中共的创建历程,也可以感受上海复兴岛的曲折发展;既自豪于周总理“烤鸭外交”的英勇睿智,又沉浸于金庸对杭州的侠肝义胆之情;既同情从卖花女到工人干部的艰苦生活,又醉心于舒适与婉儿的生死蝴蝶情;既体会到长征岁月带给我们的忆苦思甜,又陶醉在张恨水《金粉世家》的美好爱情向往;既为五角场的落幕感到惋惜,又惊叹于它今时的繁盛……endprint

(二)《档案春秋》公众号情况分析

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历史题材相对于现实题材,天生就会在亲和力的比对中占下风。如果创作者采用高高在上的宏大描述手法表达策略,作品则往往曲高和寡。档案作为文献资料中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它们远离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缺少勾连。每一个拥有往事的人都拥有档案,每一个拥有档案的人都拥有历史,每一个拥有历史的人都拥有对历史的话语权。《档案春秋》正是认清了这一现象、秉承了这一理念,才可以摆脱档案“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局面。根据笔者统计,其公众号在发文起不足一年的时间里,阅读量就高达50万次。与一般档案馆档案不同的是,它采用叙事的方法,使档案作品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于“有意思”中承载“有意义”。首先作者在文章标题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如“曾经落寞的五角场”、“海上兰心,百年舞台”、“长征也曾很快乐”、“真实的潜伏:抗战时期活跃在上海保险业的中共地下党”等,采用当下流行的词汇吸引读者的注意,将内容写成小说的跌宕起伏,一改往日长篇大论陈述事实的风范,无须“零落成泥碾作尘”,却“依然香如故”。其次微信公众号并非是一枝独秀,而是继往开来,在档案期刊已有巨大影响力的基础上,齐头并进,使得建立前就为今日的成果埋下伏笔。另外,第一篇文章“可惜认识你太晚——张骏祥和周小燕的故事”,自发文至今阅读量达到100,000+,这个数据说明公众号开通前期,档案部门及有关单位是做了大量的宣传与准备工作的,不然仅靠读者的自主发现很难实现。

整理过程中,笔者主要对《档案春秋》公众号发文的数量、主题内容、阅读量及评论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前文也提到,截止2016年11月20日,共发文76篇,除了一些重大事件外,发文周期为一周两篇,间隔时间为3天和4天,时差基本控制在2—4天左右。如此有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的现象表明此公众号的开通并不是简单的“随大流”,即为了迎合检查或巩固地位的盲目跟风行为。《档案春秋》作为上海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期刊,除了一些时事、名人记传外,70%以上内容是与上海有关的历史材料,从古至今,从“五角场”到“复兴岛”,从上海滩粤菜到世纪大舞台,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上海的发展史。500,000总阅读量听起来很可观,反观侧面,反映只是总发文数1/76的一篇文章,却占阅读总量的20%以上。除了2016年11月15日“曾经落寞的五角场”一文阅读量达到80,000以上,阅读量小于等于1000的约占5%,4000-10000的约合10%,大于10000的比列是1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文章总体阅读量基本分布在1000-4000之间,如此看来,其真实情况并没有表面那么值得兴奋。另外,76篇文章中,40篇无评论,在小于50%的有评论文章里,各评论数量大部分属于一位数。当然,我们不能用评论的多少来衡量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但至少可以作为考察用户参与度份额的权数。

三、珠联璧合——寻求内外部力量的共同推动

截至2016年1月20日,全国档案局(馆)公众号共发送信息12107条(只计算打开页面后看到的标题信息,下同),平均每个公众号发送73条。其中11个省级公众号发送1882条,平均171条;17157个地市级公众号发送5095条,平均89条;95个县(市、区)公众号发送5130条,平均54条。就单个公众号而言,信息发送在300条以上的有10个,其中省级档案公众号有3个,地市级档案公众号有6个,县级档案公众号1个。发送信息在100至300条的有28个;100条以下的有126个;有28个公众号没有信息发送。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整体发送数量并不居于下风,但平均到各地方则不容乐观,到县级更是少之又少。除了微信公众号如此,微博等一些新媒体利用状况也大多相仿。中国是拥有7亿网民的网络大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同时,如何提高信息话语权,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档案新媒体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阶段,让新媒体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是我们一直探索的终极目标之一。

(一)联系时事,感悟身边档案

谈古论今,我们收集档案、保存档案、利用档案,是因为档案具有价值,是无价、不可替代之物。为工程建设建言献策、为政策法规制定提供依据等一系列情报、凭证价值的体现,可以说,今天的一切事物的证明都需要档案(这里的档案是广义的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鞠德源先生查阅数以万计的史料,证明钓鱼岛自14世纪起就属中国领土,使日本无言可辩;《中英联合条约》、“一国两制”政策都是对被撤销议员资格、香港前议员游蕙祯“收回香港主权”违法说辞的强有力证据。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期,《档案春秋》公众号发文“长征也曾很快乐”;国庆期间发文“1954,国庆的上海这样被点亮”,这些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档案内容是“古时”的,但意义是“今时”的,新媒体的运用使档案现实作用的发挥卓有成效。黄霄宇教授也曾提出“档案连社会,社会看档案”观点,主张把档案新闻引进课堂,让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时时有档案,处处有档案”。

(二)抓住主题,激发大众兴趣

社会媒体作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其受众范围主要是中年、青少年,这部分人群更倾向趣味化、情节化。档案内容是一门“冷知识”,它不如娱乐新闻是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要保持其香味不散,需要温文尔雅的“小火慢炖”,在“第二落脚点”上寻找机会,即在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寻找、挖掘新闻事件的更多内涵和外延。据数据分析,《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较高的均是与上海现当代历史息息相关的新闻、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内容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的档案。大众希望通过这类档案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休闲娱乐需求,特别是对没有利用经历的公众,后一方面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谋求发展,各方面共同努力

《档案春秋》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可以获得如此大的访问量,除社会支持外,和政府及档案部门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可后期我们会发现,受财力、物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失去了原有的宣传力度,《档案春秋》微信的关注度并没有畅想的如此美好。龙应台在台湾大学讲座中说:“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實的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除了外界力量的支持,档案馆本身也要寻求良策,例如开展互动赠礼品环节,最好自身参与,不建议将一些活动外包,除了节省经费外,也是一种升华。其次,要以人为本。“本”字一共5笔,每一笔可代表这5个方面中的一个:上边的一长横代表体制机制,中间的一竖代表安全体系,左边的一撇代表资源体系,右边的一捺代表利用体系,下边的一短横代表支持保障。其中,一撇一捺同时又是一个“人”字,表明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做好档案工作必须写好“人”字。如此,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才可以更加顺利进行。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新媒体在档案开发利用中功能的更大发挥,需要行政机构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以及社会组织、民众的支持等一系列外部助动力;更需要档案馆重视自身建设,将新媒体作为档案馆发展建设的内部推进力。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形成推动整体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众微信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微信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微信
微信
when与while档案馆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