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现象

2018-01-17张安妮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1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学电脑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李玫瑾

专家介绍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先后出版《犯罪心理学》教材和《犯罪心理研究》专著,翻译出版《犯罪心理画像》《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等专著。

主持人:李玫瑾教授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多年来,她凭借犯罪心理研究的积累,在众多案件中协助警方,对疑难案件的迅速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她对各类重特大案件嫌疑人心理的分析,也使得大众可以从中反思关于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内在联系。2018年伊始,我们有幸邀请到李玫瑾教授做客心理场,为我们讲解犯罪心理学,深度剖析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大案要案中犯罪人的心理历程。李教授桃李满天下,聆听且受益于她课程的警察众多,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到与李教授的互动中来。

“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源于他的早年,未成年时期就开始犯罪的人其导致犯罪的心理问题源于幼年”

主持人:您好李教授,您所研究的犯罪心理画像,可以说是在中国开启了相关领域的先河。据我所知,您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您是如何走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道路的?

李玫瑾:主持人好,很高兴能与《现代世界警察》杂志的读者、各位民警朋友聊聊心理学。我先简单地讲一下自己的经历吧。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年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四年的学习中有一年的心理学课程。1982年,我毕业了,校方希望我留校任教,但我想还是到外面闯一闯吧,同年就来到了当时的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谁知那时学校并不缺哲学专业老师,于是我选择了刑侦教研室。刑侦领域对我来说太陌生了,因为之前学过心理学,我主动提出能否研究犯罪心理学。领导非常开明,也非常支持,说这个专业还没有人做,而学校也有计划开设这门课程。接下来,在具体的学习和研究中,虽然没有人带着我,但也让我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那时,犯罪心理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只有中国政法大学罗大华教授和华东政法学院、北京市公安局的一些同志在做相关研究。为了能对这门学科的相关课程有一些了解,起初几年,我就在刑侦教研室帮其他老师抄讲稿、校对讲义,一有空就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去学习专业知识,到基层公安机关去实习。直到现在,一干就是35年。

主持人:对于当年20岁出头的您来说,犯罪心理学这个全新的领域意味着什么?做研究得有明确且大量的研究对象,您得去接触一些犯罪人,准确地说,可能是一些重特大案件的犯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李玫瑾:这个过程挺艰难的,也充满了寂寞。

为什么说艰难呢,就像你所说,做研究得有研究对象。最初有人建议我到监狱去找。可真正到监狱见到这些人时,就觉得他们很老实,甚至有点儿可怜。工作十年后,当我第一次来到公安基层,到预审和派出所,工作中接触到正在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时,发现他们完全不同于监狱里的人。他们眼神凶狠,说话装腔作势。所以,我后来有一个比喻,监狱中的犯人是已经判决的罪犯,相当于是已经 “做熟的饭菜”,而侦查阶段遇到的犯罪嫌疑人却是 “生的”,呈现着最原始的状态。研究公安领域的犯罪心理,是要在侦查过程中去研究那些犯罪人。这个阶段的犯罪人跟监狱中的犯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犯人经过改造,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大部分都很规矩,干什么都会向狱警请示汇报。然而,从在基层公安机关接触到的案件看,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心理状态根本不是监狱中那些人所表现出来的样子。

多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个十七八岁因抢劫伤人被捕的嫌疑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白白净净、身材瘦小、看上去挺老实的孩子。我当时就想,这样一个孩子能犯下什么大事?办案民警就提醒我:“可别被他的外表骗了——就是他把被害人的后背砍了好几个大血口子!”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给我看。我再到法医那里看鉴定结果,发现这个年龄不大、外表斯文的孩子果然是够狠的。

事实上,处于侦查阶段的嫌疑人,研究人员是很难接触到的,而我的研究又离不开案件,且研究最多的恰恰是重特大案件的嫌疑人。因此实践对我来说就特别重要。1992年,公安大学出台一个政策,要求年轻教师下基层,当年,我就前往青岛市公安局挂职锻炼。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就在这一年,我第一次在内心给一个系列抢劫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画像。那是连续发生在海边的系列抢劫强奸杀人案,作案手法残忍。警方认为作案者可能是团伙或至少两人。我听了案情介绍后,根据犯罪心理的特点,认为应是一人所为,且是个读书人,但心理变态。后来,此人被抓获,其人物特征与我的判断基本吻合。也正是此案的破获,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判断嫌疑人的特征,助力破案。

之后,随着参与案件越来越多,接触的犯罪人也增多,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主持人:犯罪心理的研究不仅能助力侦查破案,也可以从预防犯罪方面给人启示。也正因此,您提出了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的教育抓起,并且多次呼吁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物质抚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抚养”。

李玫瑾:是的,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分析让我越来越发现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犯罪之前大多有着相似的人生问题:有的源于成长,有的源于认知。因此,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与犯罪心理相关的人的研究,这对于预防犯罪更具有意义。

一些人如果能够早点儿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中的某种干预,或许就能远离犯罪的深渊。例如陕西汉阴某道观杀人纵火案中的主犯邱某某,如果他能在经济上获得一些帮助,也就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挪碑上,更不会因与道长发生冲突而去杀人。还有某高校学生马某在杀人后的逃亡途中,给他的姐姐录音留言说,“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这句话让我很意外,同时也惊醒了我——原来,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一定已经明白生命的意义,他们因为缺少死亡教育,所以对生命没有敬畏。如果能够早些予以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可能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学校应该从初中起就开设人生教育课程,包括生命现象、恋爱、婚姻、就业、人际冲突等教育。

我还发现,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源于他的早年,未成年时期就开始犯罪的人导致其犯罪的心理问题源于幼年,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以犯罪为生,这将对社会产生更长时间的威胁。这也就是预防犯罪、重视人的早年抚养的重要性之所在。

你提到预防犯罪的启示,这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价值有四个方面,一是了解犯罪心理发生的原理,认识各种犯罪人;二是用于辅助侦查,分析犯罪心理,并进行人物心理画像,还可辅助讯问策略;三是在司法中辅助起诉与判决时的危险评估;四是可以总结出通过修心而养生的心理学知识与建议,这对全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

不仅是犯罪心理学,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确实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周围人的心理困扰,分析后不难发现,那些困扰的产生除了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原因,大多是来自人的刺激。所谓天灾人祸,涉及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除了 “天灾”是不可控的,其他不安全因素就是指 “人祸”。近些年来,媒体请我去点评、分析发生过的恶性案件,很多人会问 “这些犯罪人都是什么人,他们出于什么心理去犯罪”,有的人也会将他们犯罪的原因归结到社会问题上,质疑这个社会怎么了。而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我的观点是,社会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

“心理学就是认识自己的一门学科”

主持人: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李玫瑾:这正是我希望与广大民警聊的内容。总的来说,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的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在结合几起案件进行详细解析前,今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心理现象。现在各地公安机关都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训练,民警朋友们可能都了解过一些相关知识。关于 “心理学”,书本上对其解释是 “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学科”,从欧美翻译来的书尤其是教材类书籍上的解释是 “研究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的科学”。我可以给大家另外一种释义:人的心理涉及六个基本问题,即生理基础、心理发展、意识活动、认识活动、情绪情感和个性,其中,意识活动、认识活动和情绪情感也称为“意、知、情”,个性也称为 “人格”。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去理解这六个方面,我们可以把了解人的心理比喻为了解和使用一台电脑。电脑进入我们的生活是近二三十年来出现的事物,我们对于电脑都有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第一,得先去买一台电脑机器,机器是学习、认识并使用的首要条件——它是硬件。研究心理也一样,要接触活生生的人,最好面对一个刚出生的人。一个刚出生的人到其能够独立生活需要哪些基础过程呢?接下来,我们往往得要求经销商先给电脑装好软件。

第二,在众多软件中,最基本的也是所有电脑都需要的就是组装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比如Windows系统和Office应用。人的系统制造是在哪里完成的呢?答案是家庭。家庭为每个人编写系统程序,学校则负责为我们组装 “应用软件”。六岁之后进入校园,从中获得的识字、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是决定一个人今后职业走向的。可以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塑造。

第三,有了软件,电脑还需要解决一个硬件问题,即划分电脑空间的 “硬盘”。这如同我们生活居住的房子是一居、两居,还是三居。无论几居,都有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分。所有电脑都有C盘、D盘等,或外接盘,但C盘往往是存放系统文件的地方,除一部分内容呈现在桌面上,其他大量文件都隐藏在C盘中。我们自己使用的文件则放在D盘或外接盘中。这就如同心理现象,我们早期的系统材料大多已经隐藏在C盘里,成为无意识内容,还有少部分材料停留在桌面上,成为意识内容。然而,决定电脑运作的既有看不见的C盘材料,也有每天可知的意识的材料。

第四,电脑硬件具备了,软件装好了,材料也都有了各自的归置空间,接下来就要进入使用过程。使用的第一个操作是去触摸键盘,这相当于接触客观事物而发生的感知觉。认识始于感知活动,人机互动就相当于人与外界每天互动,并由此发生的认识活动。电脑的内存就相当于我们的记忆,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大脑会获取储存并加工这些信息,进而作出反应。那么,如何反应呢?

第五,反应在我们的情绪上。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需要满足与否的情况下出现的心理体验、生理反应和外在表现。其中,情绪表现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电脑的窗口功能,就是可以通过表情、言语、动作将中央处理器的加工结果显现在窗口中。反应轻则体现在表情上,其次体现在言语上,最重的则表现在动作上。我们与人初次接触时往往会先观察对方的眼神等表情;进一步接触就是进行言语交流;如果言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出现动作。研究心理也一样,如果可以接触,首先是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若见不到表情,比如对方自杀了,那么就观察他有无留下了只言片语;如果既看不到表情,也找不到言语材料,比如在犯罪现场,嫌疑人跑了、被害人死了,那么就要通过查看现场痕迹物证进而分析嫌疑人之前做过什么。

因此,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可以通过情绪窗口观察或分析。

第六,人的个性就相当于电脑的性能。任何一台电脑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显现出其性能,即好用还是不好用。同理,人在各种活动中也会呈现出 “性能”——个性就是个人性能。而电脑性能的好坏常与品牌相关,品牌就相当于心理现象中的 “人格”。性能在使用中观察,人格在活动中观察。通常来说,一个人如果生理遗传好,有良好的家教和学历教育,有良好的认知水平,情绪稳定、善于与人沟通,这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个性或人格。人格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风格。

主持人:李教授用了一个特别通俗的比喻,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心理现象。那么,心理学是不是可以不学自通呢?

李玫瑾:那倒不是。但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在爱因斯坦过生日时寄给他一张贺卡,上面就写了一句话:“你是一个幸运的老头儿!”爱因斯坦不明白了,特意问弗洛伊德:“为什么说我幸运的呢?”弗洛伊德解释说:“你研究的是 ‘物’理,我研究的是 ‘心’理。你说的宇宙相对论很多人听不懂,于是,你就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我研究的 ‘心’理是人人都能感知的现象,于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得 ‘心’理。很多人都可以对我的研究评头论足,甚至嘲笑我的理论。”事实上,弗洛伊德研究内容的困难度不亚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为,他从 “梦”开始研究心理现象,由此发现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心理空间,即潜意识活动,这种潜意识活动对人的意识活动既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又有看不见的干扰作用。但是,弗洛伊德在世时曾遭到过许多误解、嘲笑,甚至辱骂。当然,最后他得到了举世的认可和敬重。

虽然人人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感知、有意识,但熟知不等于真知。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众多,基础学科就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则有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也很广泛,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航空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学科之一。但应用学科需要大量基础学科做前提。因此,要真正地了解心理、研究心理是需要时间与耐心的。外行看热闹,总觉得心理学很好玩;内行则看门道,这个门道需要花费足够的耐心并耐得住寂寞。我大学时的老师就说过 “我们认识世界的顺序是先外部后内部,是从外向内的,即先认识外部世界,再认识他人,最后才能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回到你问我的问题上,心理学就是认识自己的一门学科。

因此前面所说的心理现象所涉及的六方面,前三个方面即生理基础、心理发展、意识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人人会用电脑,但真正懂电脑的专家是既懂硬件又能进入C盘修改文件或编写程序的人。

兴奋与抑制

主持人:能否请李教授从生理基础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比如现在发病率较高的抑郁、焦虑等。

李玫瑾:那我简单谈一下抑郁症吧。这是当今社会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人群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人。一些高校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就会发生在校生自杀的事件,看似主要是学习不顺、失恋、就业困难等原因造成的,但背后还可能伴有抑郁症的原因。一些精神科的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时知道开什么药,但对其发病原理仍会表示不清楚。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抑郁症这种属于神经症的发病原因,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预防其发病。

就人的心理疾病(一般无须药物治疗的病)甚至精神病(需要药物干预的病)来看,其发病原因一般都源于两大背景: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环境。不同病情其发病背景也有差别,有的病以先天遗传为主,如一些青壮年分裂症;有的则以后天为主,如受外伤或受强烈刺激;还有的与人的生活方式或经历密切相关,这多与神经症有关。你说的抑郁、焦虑,还有躯体化症状,大多属于神经症类型,可含在心理疾病中,但介入药物治疗时可归为精神疾病。

现在的健康理念让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生活方式也与人的健康或疾病息息相关。心理疾病更是如此。

了解人的心理疾病首先要了解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前面已经提到研究心理的第一项就是硬件,心理的 “硬件”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人脑由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组成,大脑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脑的主要部分,相当于人体最高领导,负责重大事情。另外,小脑主要负责运动;脑干和中脑主要负责维持生命基本活动,同时也具有通道功能;中脑主要对内脏活动具有管理调节作用,而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是24小时运转的;脑干和中脑都是 “后勤保障”系统,停不下来,随时在工作。“眼”“耳”“鼻”“舌”感官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大脑,“身”则是通过脊髓进入脑干后再进入大脑。此外,我们精细的四肢末梢——手指和脚趾以及面部表情,也都是由大脑来主导的。因此,天天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就相当于是活动了大脑皮层(兴奋),而小脑这时是处于抑制状态的,要让小脑兴奋起来,就必须到户外,让躯干也动起来。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班开车、进办公室乘电梯、用电脑办公,下班开车、回家乘电梯,连大部分的娱乐时间也被电视和手机所占据,我们全身动起来的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我们的脑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最忙碌的是大脑、脑干,中脑也停不下来,唯有小脑最闲。这正是大学生患抑郁症增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动脑多,动身体少。相反,农民、建筑工人、运动员中患抑郁症的人就相对少,因为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劳动或运动。

知道了生理上的构造,就能获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由来。对于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来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运动量不够导致的脑部大脑与小脑兴奋抑制的不均衡。举一个实例,一位著名主持人曾患抑郁症,在家休养并同时服药的效果并不好,后来他宣布病情减轻,观察他期间的变化就是他在某大型电视活动中既担任主持,又担任行走团队的领队,历时250天,全程徒步6100余公里,完成了节目拍摄。再回来时病好了一大半!

主持人: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每天跑步或徒步行走的人会产生一种欣快感,因为在运动时,大脑分泌的脑啡肽会增多,正是脑啡肽会让人产生愉悦感。

李玫瑾:对,运动不仅让人的生理健康,还会让人的心理健康。除了肌肉关节的运动外,还有一些调整心理的方式,即深呼吸,也有长呼吸,尤其是慢而均匀的长呼吸。人活一口气,调息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有些人并不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但他们身体很好,甚至长寿,他们大多通过某些活动调整呼吸以达到身心和谐,比如坐禅、写书法、打太极、做瑜伽等。每日独处时有意地微笑也可以达到调息的作用,因为微笑时人的嘴角是两边翘起的,人在慢慢微笑时会自然引起深呼吸;相反,哭或伤心时人的嘴角是向下的,这种嘴型难以进行深呼吸。当然,运动也会让人产生深呼吸。

如果说人在早年的健康取决于父母给的先天底子,那么35岁之后,人的健康就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状况。比如对身体健康知识的了解,是否愿意认真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需要看淡人人都在追求的名和利,劳逸结合,追求合理的人生目标等,这些都很重要。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辞旧迎新之际,祝愿每位民警从“心”开始,笑口常开!

再次感谢李教授的悉心讲解。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心理学电脑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研究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The Apple of Tem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