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塘的投喂特点及注意事项
2018-01-17刘德秀
刘德秀
成蟹养成过程中,饵料的投喂与气候、水温、水体溶氧等有关。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调整投饵是河蟹养成的重要一环,不可轻视。投喂时间:傍晚或下午4~5时;投喂量一般为河蟹总体重的10%左右。实践中第二天早晨检查摄食情况,以有无剩饵为标准,适度掌握。另依据河蟹生长特点:一般以旬为单位,每10天微调一次投饵量,均匀投饵。所谓均匀投饵就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每天都吃7~8成饱,不饥一顿、饱一顿。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一、饲料投喂在一年中分布特点:
1.3-4月份当水温10℃左右时,可开始投饵;当水温低于8℃时,不喂。投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在饵料投喂上遵循“两头精,中间青”原则。
2.5-6月份适时添加植物性饲料或颗粒饲料,逐渐提高植物性饲料占比,减少动物性饵料占比。荤素结合为河蟹提供适口的精饲料。
3.6-9月份是生长旺季,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6月份逐渐减少动物性饲料的占比,提高植物性饲料的占比。7、8月份以植物性饲料为主,9月份逐渐减少植物性饲料的占比,提高动物性饲料的占比。
4.10月份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适当投喂南瓜、山芋、胡萝卜等维生素丰富的饲料。随着气温的下降,要防范投饲过多。
5.11-12月份、翌年1-2月份,关注天气变化,适当投饲,要防范投饲过多;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提高油脂含量。当水温低于8℃时,停止投喂。
二、注意事项
1.“蟹大小,看水草”,水草的移栽面积一般占水面的1/3~1/4;水草覆盖面积不宜超过水面的1/2,须适时刈割。当水草占优势时,抑制浮游生物量;过分茂盛,影响水体光照,光合作用受抑制,造成池水缺氧,抑制底栖生物生长。另水草要多样性,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多品种搭配种植,营造良好的水下森林,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益于河蟹蜕壳、生长;同时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2.河蟹喜食螺蛳等底栖动物; 适时投放螺蛳,放养量:200~400kg/亩;螺蛳自繁培育天然活饵料。另螺蛳摄食有机碎屑,减少有机物降解耗氧,变“废”为宝,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3.及时捞出残草、残饵,以防腐烂败坏水质。当水体有机物负荷较高,耗氧速度超过水体补氧速度时,有机物的好氧降解过程将被厌氧微生物作用下的厌氧分解过程所取代,即发生腐败现象。而腐败产物中的氨、硫化氢等的累积对河蟹等产生毒害作用。
4.关注天气变化,当气温突然上升或下降3~5℃或以上时,须及时调整投饵量,以防残饵败坏水质。一般喂五成左右(正常情况喂8成饱)。天气急剧变化,影响水体溶氧;而摄食量的多寡与水体溶氧有关。溶氧高,摄食多,转化率高,生长快。
5.动物性饲料须新鲜、熟食,可减少肠炎的发生。霉变的饲料不可入塘。动物性饲料通过加热可杀灭自身携带的寄生虫、病菌,切断传播途径。且熟食易消化吸收。
6.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当水温≧30℃时,适时加深水位,以便河蟹躲避高温。水草匮乏的塘口,须及时补放水葫芦、水花生等浮水植物,以利于河蟹遮阳,躲避高温。气温≧35℃时,池塘尽量以生态调控为主,不全池泼洒药物。如有零星死亡,内服药物治疗。
7.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勤巡塘,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致病细菌、寄生虫等生物量达一定程度时,此时体弱的水生经济动物易发病;少量时,相安无事。药物预防目的是降低致病细菌、寄生虫等生物量或切断传播途径,抑制病害的发生。
抓住四个节点作好预防工作,可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1)做好“大麦黄”(5月中旬)前的预防工作。建议4月中、下旬普遍预防一次;第一天用杀虫剂,隔日用消毒剂(遵循施药原则,安全用药)。(2)做好“梅雨”前的预防工作。6月21日左右夏至,夏至前后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建议:6月中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如无虫害,用一次消毒药即可。(3)、做好“多雨”前的预防工作。“立秋”阶段(8月7日),由于受台风影响,江淮地区雷雨、阵雨天气较多,水体溶氧波动剧烈,严重时引起缺氧,窒息死亡。7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立秋”前后多雨期的病害发生。如遇高温,以内服药预防,慎用全池泼洒药物。(4)做好“白露心”(9月7日)前的预防工作。8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白露”前后病害的发生。
在抓好4个节点的同时,如遇连续3~5天阴雨,待天晴时,内服调理3天,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