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2018-01-17魏俊超
魏俊超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西安 710103)
1 小麦种植技术优化途径
1.1 整地工作
小麦最直接的营养来源于土壤,土壤是植被生长发育的根基,整地作业是播种前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整地可保证产量并提升种植质量。近年,农业机械化应用较广,整地、播种、收获均已实现机械化作业。此时要注意整地深度通常为25~30厘米,旋耕作业完成后,可利用机耙整平土地,保证地面土壤细碎易种且上虚下实,为播种提供有利条件。
1.2 合理灌溉和科学施肥
及时灌溉、把握最佳的灌溉时间,防止因水分缺失导致植物蛋白质降低。当出现异常天气如干旱时,可及时采用人工灌溉。合理科学的进行施肥,要以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标准需要进行规范性科学性的施加底肥。针对小麦的播种,可选择迟效性肥料作为基肥,随后逐步加肥。为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可边播种边施肥,有效增加肥料使用率。生长阶段的小麦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必须及时施肥进行能量补充,特别是在发苗阶段、抽穗期可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增肥。在施肥时还要把控病虫害,对不同微量元素种类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进行合理科学分配。
1.3 对播种期进行科学选择,选择合适的播种深度
适宜的小麦播种期影响其成株的产量,因此播种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播种时期较早,易导致小麦吸收土壤养分较多,进而发生植苗老弱问题,增加感染病虫害几率,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因此播种小麦应当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恰当的选择最佳播种时间。小麦的生长还需较为严格的播种深度,通常标准为3~5厘米,在此范围内浮动不要过大。若播种较浅,则影响水分吸收,导致小麦出现生长干燥,影响健康发育,并降低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但播种较深时易产生吊根危害。种植时要以具体环境进行合理播种。
2 小麦病虫害防治
2.1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害虫生物天敌进行消虫或保护小麦,如利用青蛙、蜘蛛、寄生蜂、茶园养鸡等。使用并推广生物农药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颗粒体病毒、青虫菌等微生物农药。物理防治技术,利用虫害的趋光特性使用灯光诱杀,如使用高压汞灯、黑光灯等,可对300多种害虫、成虫进行诱杀,有效的降低虫口密度。利用虫害的潜伏习性诱杀、捕杀害虫,如通过杨树枝诱集害虫,集中统一捕杀,除害效果显著。利用害虫的喜食物为诱饵集中吸引,在其觅食时捕杀,如利用糖类诱杀蛾,利用马粪诱杀蝼蛄等。利用涂抹、贴粘、包裹黄板等诱杀成虫,如在黄橙粘板包裹塑料薄膜,并外涂废机油于薄膜上,实现对成虫的诱杀。利用高温清除消灭霉菌,据有关调查显示菌类分生孢子随着温度升高,分子活跃度减缓最终死亡,利用此原理可进行高温日光温室、高温塑料大棚等封闭高温灭菌种植。
2.2 利用化学防治技术
主要指适时的选择化学制剂对病虫进行防治。常见的有波尔多液溶液、硫酸铜试剂、石硫合剂、生石灰等;或选择杀虫皂、植物油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常见化学农药。
2.3 纹枯病的防治
此病症可在小麦生长的全过程中对其生长造成威胁,主要是立枯丝核菌而引发小麦真菌感染。可为肉眼见病症,多暴发于抽穗前,严重干扰小麦生长发育。在气温较低的冬季病菌暂停生长,但温度复升,病菌再次复活,并于拔节时期加重感染影响率。抽穗可适当减缓病菌蔓延,严重时引发枯白穗。常见预防方法为科学育种、合理施肥、及时灌溉,定期除草清杂,除此之外,可选用药剂喷洒在菌侵入茎秆前并坚持1周,观察病株状态随后采取其他措施。
2.4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通常表现为叶片呈现病斑并为白粉状。常见病发时期为苗期至成株期之间,严重威胁叶片,严重时破坏叶鞘与茎秆等其他位置。患病位置常表现在叶背面,而上部叶片遭受损害更严重。通常以白粉状霉层覆盖在病发位置,并不断扩大病发范围病斑之间逐渐联合,严重时覆盖整个叶面,甚至有2毫米厚的霉层。最佳防治时间为春季,常采用药剂防治见效显著,可有效地防止病情蔓延扩展。但此病流行传播性强,当其病株率不严重时,需及早采用药剂治疗。当病情发展严重时,可8天为间隔时间2次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