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要点

2018-01-17省率先办

吉林农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业建设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速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扎实做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现提出2018年工作要点。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全国“两会”吉林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着眼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20项重点任务。2017年是率先总体规划启动实施第二年,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先后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会、典型现场会、研讨座谈会,按照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对推进产业体系融合、生产体系提升、经营体系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典型引路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各个示范县精准施策,务实组织,大胆探索,全力突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各项工作实现快速发展。粮食产能连续五年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17年总产达到74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0元,增长6.8%,增速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调减籽粒玉米553.68万亩,种植结构“一减多增”,供给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生产方式更加绿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进入“快车道”,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转换,农业现代化建设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如期完成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一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今年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总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着力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攻克重点难点,补齐短板弱项,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农业尽快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目标是:长春市及其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有3~5个县(市、区)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

一、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一)优化结构稳产能

深入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巩固提升活动,推进粮食生产导向由增产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产能基础上,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蔬则蔬”的原则,优化各区域种植业结构。把优化玉米、提升水稻、杂粮杂豆、蔬菜和园艺特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作物。2018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籽粒玉米调减面积保持在550万亩左右。

(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聚焦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及优势产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建设,确保将优质耕地稳定用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2018年,继续抓好敦化市、公主岭市、榆树市“两区”划定试点,全面启动全省“两区”划定建设工作。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实施田间工程、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制定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实施方案,推进发改、国土、农发、水利等部门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以长春市和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2018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200万亩以上。

(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创建,继续实行敞开普惠农机具购置补贴,提升农机装备能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2018年,建设全程机械化新型主体70个,14个率先示范县建设42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推广保护性耕作100万亩。

(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以生物防螟为重点的绿色生物防控技术,以航化植保为重点的统防统治技术,以减少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抗旱保墒为核心的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做好玉米籽粒直收烘干、鲜食玉米花生可降解地膜、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墨西哥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品种质量。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4%。扎实做好洮南国家级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力争繁育面积超过3万亩。

(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部河湖连通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应急抗旱水源、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提高旱作物灌溉保证率,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探索灌区现代化改造标准和模式。201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14个率先示范县新增改善25万亩。

二、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品产业结构

(七)发展壮大设施园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中心城市周边“菜篮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产业带、重点蔬菜大县优势区、特色产业村和中西部庭院经济建设,逐步扩大设施园艺生产规模,加强棚膜园区标准化建设,增强反季节蔬果供应能力,确保“吉林绿色菜”的有效供给。以中草药、瓜果菜种植为主,整屯、整村、整乡发展特色庭院经济。2018年,新建棚室33万亩,累计设施园艺面积达到179万亩以上。

(八)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抢抓畜牧产业“向北转移、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契机,推进全产业链大项目、大企业,集聚释放优势产能,促进畜牧业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建设精深加工项目,促进动物皮毛、骨血、内脏系列化开发。围绕黑猪、黑牛、肉羊、地方优质鸡等遗传资源,开展畜禽新品种培育。抓好白城奶牛、松原肉牛和肉羊、九台奶牛、中部肉牛和梅花鹿4个“粮改饲”试点。突出抓好中粮、正邦、雏鹰等3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2018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280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畜产品精深加工产能达到170万吨。14个率先示范县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97个。

(九)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完善渔业区域布局,推进东、中、西部特色渔业发展。扶持查干湖等湖库发展大银鱼、池沼公鱼等鱼类加工,支持珲春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贸易,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倍体虹鳟等高端冷水鱼品种推广示范工作。201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产值达到137亿元。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力争发展稻—鱼、稻—蟹等养殖面积65万亩。

(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突出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乳品、参茸(中药材)、果蔬、林特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集群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上下游衔接,扩大精深加工产能,支持各类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201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14个率先示范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总结探索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启动建设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80个以上。

(十一)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家乐、林家乐和渔家乐。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支持农、林、牧、渔领域以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重点的休闲农业发展。做好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星级企业、休闲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加快培育农村电商,推进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物联网建设。依托电商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以各类休闲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为基础,探索创建一批田园综合体。2018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5%。

(十二)加快产业融合联动

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以种定养,以养带种,将种植业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池”,构建种植业与畜牧业相适应、相协调的种养循环生产结构。大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业态联农带户能力,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嵌合联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链。抓好农安、乾安等4个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

(十三)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达标准、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制定完善支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机制。启动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评定。

三、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十四)推进农业标准化

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定,支持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企业、合作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引导力度,逐步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识农产品比重。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大力推进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绿色有机蔬菜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加强农业产前(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产中(安全生产规程与投入品监管)、产后(产品质量科学分级)的农业全程标准化建设。2018年,力争完成地方标准制定20个以上,以率先示范县为重点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以上。支持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到2020年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00万亩,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80个,绿色畜产品产业园区60个,有机畜产品示范园29个。支持梨树县创建10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生产基地。

(十五)实施“吉字号”品牌培育工程

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品牌培育推进机制,完善“吉字号”背书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架构,突出核心生产(加工)基地+产地市场+市场营销+宣传推广等关键环节,巩固扩大吉林优质大米、长白山人参品牌影响力,加大杂粮杂豆、玉米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山珍品牌发展规划。启动乾安黄小米、汪清黑木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十六)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省部共建长白山人参国家级市场,省市联建区域性产地市场,培育一批全国性单品类农产品集散地,加快农产品集中产区田头市场建设。推进产地市场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创新短链流通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地市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对接,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扩大网上交易规模。申报国家级产地市场1个,改造升级区域性产地市场10个。

(十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监管能力和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监管。抓好首批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蔬菜、水果、大宗粮油产品等纳入评估范围。健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加强追溯信息平台应用,开展追溯试点,优先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品一标”企业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纳入追溯管理。建设1~2个省级专业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蔬菜、水果、大宗粮油等产品纳入评估范围,逐步摸清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风险隐患。

(十八)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编制实施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规划,启动省市特优区创建工作,抓好抚松人参、汪清木耳首批国家级特优区建设。2018年,申报国家级特优区1~2个,认定省级特优区10个。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九)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负增长,减小环境影响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在德惠等8个县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作,探索2~3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新增测土面积1260万亩,落实增施有机肥试点20万亩。抓好长岭、辉南1万亩水肥一体化和高效缓释肥使用补助试点项目。扩大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等技术普及规模。严格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依法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加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航化防治作业。

(二十)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推广深翻还田、无害防腐和零污染焚烧供热技术,严格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市)推广秸秆翻压还田、堆沤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污圈梁收集还田利用、有机肥生产加工利用、污水肥料利用、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等模式。指导榆树、农安、梨树、公主岭、德惠等县(市)实施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抓好九台、舒兰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农膜、地膜及废弃菌袋回收利用办法,建立统一回收机制。

(二十一)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因地制宜调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科学划定农业用水总量红线和利用系数红线。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严格控制井水栽稻。有序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吉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二十二)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推进《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实施黑土侵蚀沟专项整治工程,加快沙化、盐碱化治理,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

五、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十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广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支持同行业合作社联合与股份合作,创建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支持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品种技术,通过代储代销等方式带动小农户抱团闯市场,引导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保底分工、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2018年14个率先示范县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社311个,新建家庭农场1000个以上。

(二十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深入推进农民培训“1231工程”,全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开展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培训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掌握技术要领,加强示范引导,提升科学种养整体水平。针对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扶持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种养大户等,让乡村能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带头人。

(二十五)探索创新带户增收模式

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有效联结机制。开展畜牧业收入倍增、种植业节本增效专项行动。引导农民发展经作、休闲、市场、租赁、劳务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收新格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工程,建设返乡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培育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头人。推广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模式、乡企合一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提升小农户在种养加销全循环产业链中的收益能力。

(二十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动物疫病专业化防治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农机服务领域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鼓励服务主体提供跨区作业服务。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初加工服务。支持服务组织与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强合作,向生产者提供选种、购种和种子种苗等全程服务。发展兽药、农药和化肥连锁经营、区域性集中配送等供应模式。发展青贮饲料收贮,推广优质饲草料收集、精准配方和配送服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全流程服务,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结合。支持具有资质的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开展检测服务,推动部门间检测结果互认。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十七)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基本完成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加快省、市、县、乡四级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农村土地确权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落实集体所有权,充分保障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承包农户更充分的土地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经营主体享有占有耕地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二十八)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和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社和股份经营合作社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突出抓好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启动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二十九)持续深化农垦改革

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与公司化改造,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剥离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推进国有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农垦职工和垦区居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着力推动基础金融、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及产权交易市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县域全覆盖。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成主要农业县覆盖。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探索实施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保险试点和收入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三十一)统筹推进其他农业改革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粮安工程,扩大粮食银行试点,实现主产县全覆盖。推进河长制改革,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七、不断强化组织推动力度,增强集聚发展合力

(三十二)创新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攻重点、抓亮点,补短板,实现发展的整体跨越和提升。对标三大体系的关键任务攻重点,稳定粮食产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托管、合作等方式加快规模经营。围绕工作优势抓亮点,将粮食生产、农机化、信息化、农村金融改革等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范本。对准发展的不足和弱项补短板,采取综合措施填平补齐,缺啥补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体现“三农”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摆位和重视程度,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三十三)培育树立典型模式

贯彻实现产业兴旺的根本要求,把握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内涵、标准和内在的有机联系,指导各级各部门分级分类培育树立发展的典型模式,围绕产业融合、基础保障、规模经营、机制创新、农民增收等不同层面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专项培训会,分级分层组织推广示范,培训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村干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带头人等农业从业者。

(三十四)健全完善政策措施

进一步强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加大涉农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突出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等农业重大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办一些大事、实事。切实增强抓项目、抓环境、抓落实的力度,扎实贯彻“放管服”各项措施,不断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确保政策、资金和项目及时有效地到位落地。加大政策创新创设力度,制定实施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包”“工具箱”,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先突破。

(三十五)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将建设任务落实到责任主体和具体地块。扎实推进水利工程、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化项目启动实施。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畜牧业全产业链项目、棚膜园区项目、种业项目有序建设。要做好项目的储备和谋划,把握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对标谋划一批、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抓紧推进一批项目前期,超前做好项目审批和开工准备。

(三十六)切实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完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沟通配合,强化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落实,切实把责任落实到部门、领导、岗位和人头,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加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督办督导力度,建立健全责任清单制和绩效考评机制。

猜你喜欢

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