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对策与建议

2018-01-17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5期
关键词:果业榆林山地

陕西榆林山地苹果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生产面积在全省领先,90年代以后由于品种老化、劳力外出等原因产业发展缓慢。2010年后,陕西省实施苹果北扩战略[1],榆林山地苹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米脂、子洲、绥德、清涧、靖边、横山六县区先后被列为省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截至2017年底,全市苹果面积5万hm2,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总产40万t,产值20亿元,果区人均增收4 000元;建成土窑洞贮藏库3 256座,千吨级气调贮藏库7座,各类果品批发市场17个;形成了“新型经营主体(返乡能人、企业、合作社)带动型”和“整村建设分户管理型”两大发展模式。“榆林山地苹果”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先后获得果王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个,优质苹果奖金奖38个和银奖43个。榆林山地苹果产业正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列,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产业效益凸显,发展势头良好。

一、有利条件

地域优势独特,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与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带处在同一纬度线上,海拔、土壤、光照、气温、降水、空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独具优势,具备世界苹果优生区的七大黄金生态指标[2]。苹果品质优于国家鲜果标谁,居全国山地苹果之冠。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预测,今后30年,陕北丘陵沟壑区有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的苹果新兴产区[3]。在首届世界苹果大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世界苹果看中国,中国苹果看陕西,陕北山地苹果是陕西好苹果的代表[4]。

山地苹果产业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榆林市委、市政府对山地苹果产业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与管理考核办法》。从2017年起,榆林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发展山地苹果。南部县区党委政府把兴果富农作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制定出台了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

山地苹果已成为南部县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南部县区把山地苹果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致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已成为南部县区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干部群众发展山地苹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米脂县整合资金,以每公顷6.3万元的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等扩大苹果产业规模。全市已有680个贫困村2 500多户贫困户8 0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苹果产业扶贫摆脱贫困。

二、制约因素及突出问题

发展山地苹果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主要表现为忽视山地苹果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一部分人认为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是农业部门的事,导致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责任落得不实;有的则认为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就是栽果树,忽视果园后期管护[5-6]、贮藏加工、品牌建设和宣传营销等重要环节;还有的不了解市场供求情况,担心生产出的苹果卖不出去,不敢放手发展;更有甚者混淆扶贫资金和产业扶贫资金两个概念,认为果业扶贫专项资金只能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

一些地方存在管理粗放和重栽轻管问题。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能严格按照《榆林优质山地苹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栽培和管理;二是县区园艺站工作经费无保障,技术推广和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种苗繁育体系不建全。由于缺乏专业种苗繁育基地,大部分苗木繁育由农户自发进行,砧木、品种及品种结构搭配、苗木质量和技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

经营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返乡能人、企业、合作社等是目前山地苹果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着该产业的发展。这些经营主体存在盲目投资、贪大求全、管理粗放、后续资金不足和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或遇自然灾害,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整村推进、分户管理型,凡是班子不得力、村情不好的村,经营管理都比较混乱、粗放,个别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出现人才断层。市果业中心16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人。米脂、子洲两县各从白水、洛川等地常年雇佣20多名技术员作补充。不少县区近10年基本未进入果树专业技术人员,3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40岁以下的也极少,两年内将又有四五名业务骨干到龄退出工作岗位,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

品牌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虽然认证了不少果品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榆林山地苹果”也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但由于营销宣传工作跟不上,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不大,引领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土地流转不规范,经营主体有后顾之忧。由于没有成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的程序手续不规范,纠纷化解、权益保障等机制不健全,大部分经营主体只能直接与农户签订协议,有的在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备个案,一旦果园挂果见利,有可能发生村民群体性反悔违约事件,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县区将果业资金全部整合,果业项目部分或全部交由其他部门或乡镇管理实施,有的甚至改变用途,影响产业发展。有的县区项目尚未实施,就将项目资金全部支付出去,造成项目的标准和质量无法保障。

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用工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一是充分认识到榆林山地苹果是品质优良的好苹果。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认为,陕北山地苹果是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坡的特色产品,是苹果中的极品;山地苹果只有中国有,但能种山地苹果的地方很少,这是榆林山地苹果产业的优势所在。二是充分认识到好苹果意味着好价格。据相关专家介绍,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是“好苹果买不到、差苹果卖不掉”。2017年一名榆林子洲籍老板以9.0元/kg的价格收了一车苹果,到北京以40元/kg的会员价销售一空。榆林山地苹果的优质是其畅销的主要原因。三是充分认识到抓苹果产业不只是栽果树。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果树栽植只是苹果产业整个工作的一小部分,后期管护、贮藏加工和宣传营销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而且工作量都很大。四是充分认识到发展苹果产业是一把手工程。发展苹果产业涉及水电路、农机等基础设施,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分管领导或农业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抓好。五是充分认识到产业扶贫也不是万能的。村里的贫困户大都是老弱病残,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有的村班子软弱涣散,对这些不具备发展苹果产业条件的村,如果政府统一要求上苹果产业项目,后期则可能出现管理不善或无人管护现象。

着力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健全种苗繁育体系,保障种苗供给质量。制定苹果种苗规划方案,完善苗木标准体系,实行定品种、定地点、按需求育苗[7]。建立和完善种子来源、接穗品系、砧木品种、生产管理技术实施记录等苗木生产经营活动档案,强化质量跟踪管理,实行苗木终身负责制,保障种苗质量和产业安全。二是提高建园标准,强化后期管护。好苹果才能卖出好价钱,要生产好苹果,就要提高建园标准,完善水电路、仓储、运输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并严格按照《榆林市山地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来进行果树栽培和后期管理。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确保质量和效益。每年下达专项资金时,要对果业项目的规模布局、结构(葡萄、梨及其他特色时令水果)、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改良、改造、提升)、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以及仓储、销售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借鉴子洲模式,建立社会化劳务服务队,政府承担果园挂果前的劳务费用,果园挂果后实行有偿服务。四是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和效益。每年安排1 000万元用于山地苹果品牌建设和宣传营销,1 000万元用于研究示范和技术培训,其余8 000万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求县区每667 m2配套200元。包括设置大型户外公益性广告牌,利用“榆林山地苹果”区域品牌和logo标识,在市高速公路出入境口、机场、火车站和西安、北京等城市机场、火车站等外来人员流动大的场所设立榆林山地苹果户外广告牌;聘请当地著名歌手王二妮作为榆林山地苹果品牌代言人,利用名人效应扩大榆林山地苹果品牌影响;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举办各类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在国内大中城市、口岸城市、大型超市等设立榆林山地苹果旗舰店、形象店、直销店和专卖店,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提升改造“榆林山地苹果网”,建设电商营销平台。

几点建议。一是完善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包括参照渭南、延安等地做法,将市果业中心升格为正县级建制,增加事业编制5个,在基地县设立果业中心,将现有从事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划转,并在系统内调配10名工作人员,承担县域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三支一扶”、振兴计划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为全市引进一批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设置公益性岗位,为基层充实一批大专院校果树及相近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尽快成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建立纠纷处置、权益保障长效机制。二是要明确无论资金整合与否,农业部门是果业项目主管部门。山地苹果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块选择、土地整理、种苗配置、果树栽培和后期管护等均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因此,从加强技术保障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果业项目应由各级农业部门管理并提出指导意见,由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具体实施。项目资金应严格按照《榆林市优质山地苹果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坚决杜绝先拨付资金、后实施项目的问题。三是尝试设立适度规模的苹果产业发展基金,重点解决经营主体在挂果前2~3年的资金投入问题。同时,建立推行山地苹果保险服务,增强抗风险能力。

[1] 陕西农业网.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三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2-09).http://www.sxny.gov.cn/www/ghjh1188/20161209/574152.html

[2] 榆林农业网.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EB/OL].(2018-04-03).http://www.ylny.gov.cn/show-28-1225-1.html

[3] 赵政阳.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苹果[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 韩明玉.黄土高原苹果发育调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5] 陈新平.果农最新实用技术精编[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

[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果树轻剪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7] 张传来.果树优质苗木培育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果业榆林山地
山地草甸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果业电子商务营销体系构建研究
走榆林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榆林抿尖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山西:果业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有序开展
欢迎订阅2017年《果农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