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千年蚕桑业的传承
——我国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发观察

2018-01-17杨瑞雪

农业知识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家蚕

农桑并举、男耕女织,这是我国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写照。柔软光洁、色彩明丽的丝绸制品曾与阵阵驼铃相伴,打通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物换星移、岁月更替,古老的蚕桑业至今依然风采不减,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大步快进的今天,我国蚕桑业依然是“栽桑养蚕”的传统手工养殖模式。如何让蚕桑业实现生产机械化,转型升级为现代产业?家蚕人工饲料研制,回应了这个时代新课题。

“裹”在农耕记忆里的蚕桑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蚕桑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缫丝、织绸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家蚕养殖环节也有所提升,过去1个劳动力养1张蚕种,现在可以养2~3张蚕种。“但养蚕环节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像是被缕缕蚕丝‘裹’在了农耕历史的记忆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感叹,现在几乎所有的养殖业都有饲料,唯独蚕的饲料还没有产业化。

“家蚕是寡食性动物,只能吃新鲜的桑叶。但桑叶受季节影响大,且不耐储存。”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德文说,家蚕由栖息于桑树的野桑蚕驯化而来,是人工给予它生存的良好环境,所以家蚕非常“娇气”,生长环境中微沾一点废气、农药、重金属等异物,都会对家蚕造成致命伤害。

缺少饲料的家蚕养殖费工、费时、费力,劳动力成本不能与其他特色产业同日而语。在现代化的鸡舍,10个人能养几十万只鸡;但养蚕效率低下,10个人最多只能养20~30张蚕种。养蚕比较经济效益降低,导致农民的养殖意愿不断下降。

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现象尤为严重。曾是全国蚕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山东省,2016年全省桑园面积还有2.3万公顷,蚕茧产量1.89万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仅占全国的3%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便享誉四方的“鲁缟齐纨”,恐有绝迹之虞。

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下,蚕桑业主产区逐步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利用西部地区充裕的劳动力以及桑树资源,稳定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的养蚕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蚕桑这个荣耀千年的产业,可能要消亡在我们手里。”鲁成说。

人工饲料带来蚕桑业转型升级曙光

山东省烟台市是我国柞蚕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在“东桑西移”的战略背景下,烟台的蚕桑业亦大不如前,然而,坐落在此的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依然努力寻求着破解之道。

“其实,山东蚕桑业萎缩速度快得有点超乎预料,我们的研究没办法及时跟上。”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所长郭光坦言,但所里的科研人员没人因为产业萎缩而气馁,反而加快科研攻关速度,实现了家蚕人工饲料研制的突破。

走进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稚蚕室,看不到嫩绿的桑叶,只见乳白色的蚕宝宝爬行在绿褐色的条状饲料上。“这就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攻关的家蚕人工饲料,它是以大豆粕粉、桑叶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无机盐等微量元素配制而成,产出的蚕丝质量不亚于传统桑叶养蚕的质量,可以达到5A甚至是6A。”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郭洪恩说。

据介绍,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体饲料加工工艺简单,可以实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且具有便于贮存和运输、不易污染和变质等优点,已在山东高青县、江苏如东县等地得到推广。

“用人工饲料养蚕真是省事儿,一个生长周期内一般只需喂9~11次料,能节省劳动量70%以上,节约90%的耕地。”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说,由于不再需要新鲜桑叶,全年都能养蚕,也避免了农药和环境污染给养蚕生产造成的危害。“家蚕人工饲料是蚕桑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是现代化蚕业的象征。”郭光认为,人工饲料的推广应用把蚕、桑分隔成两个独立的产业,改变了传承千年的产业业态,为蚕桑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带来曙光。

市场前景明朗,亟须科企联合攻关

“人工饲料养蚕在丝绸奢侈品和医学生物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鲁成说,无论奢侈品,还是医学材料都要求全程可控、无菌、有机的生产,只能是实行工厂化、无菌化的人工饲料养蚕才能生产出来。

据统计,我国桑园面积约80万公顷,符合生产高档丝绸要求的桑园不足7万公顷。目前普通丝绸制品消费量在减少,但优质丝绸仍供不应求。并且,全世界医学生物材料每年的用量可达上百万吨,而蚕丝蛋白对于制造人造皮肤、人造骨骼、人造血管来说,是很好的生物材料。如果蚕丝能进入医学生物材料领域,那蚕丝的销量就有保障了。

人工饲料养蚕前景如此之好,那为何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蚕非常‘挑食’,目前饲料生产缺乏标准,并且缺乏适宜不同蚕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导致育蚕效果不稳定。”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崔为正说。

家蚕人工饲料的高成本也是推广的难点。生产1千克茧需要3.5千克左右的饲料,成本高达60~70元;而传统桑叶养蚕的桑叶成本仅10多元,并且人工饲料养蚕的产量又比传统桑叶养蚕低20%左右。

“这些问题在发展初期常见,并非不可解决。省力化、规模化、多元化是以后蚕桑发展的方向,人工饲料养蚕是实现这一方向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强认为,实现饲料产业化生产供应,必须尽快制定产业标准。而养蚕模式和技术要改进,单靠科研单位饲养一两张蚕种解决不了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必须有规模化生产才能有突破,这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

鲁成认为,下一步需要蚕桑专家和企业联合攻关,行业迫切呼唤科企协作,一起来解决人工饲料养蚕的实用化问题,重点研发方向要放在家蚕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品种选育、饲料成本控制、配套饲养技术、机械化和智能化应用方面,以降低成本、提高蚕农经济效益,推动蚕桑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特约记者 杨瑞雪)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家蚕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四川蚕业》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