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两会里的“医药时间”(中)161名代表、90名委员聚焦热点带来改变
2018-01-17中国医药科学
文/《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建立预防伤医违法犯罪法治化和常态化机制
2018年2月16日上午8点多,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孙倍成被批评过的号贩子殴打捅伤。2014年我国公安机关破获涉医刑事和治安案件近6000起,及时制止发生在医院的现行违法行为8000多起,这两年已经有了下降趋势。建议继续加大力度防止伤医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法治化和常态化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医科大学校长郑葵阳——理顺医教协同机制
现在倡导医教协同,但在机制上还没有理顺。医学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附属医院建设,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之间要在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等方面深度融合,进一步理顺机制,“按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基本要求,在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当中,应该让学生早一点到医院见习,附属医院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对深入推进学校产学研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给予医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等政策待遇
建议把非高校附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同样纳入到科研人员的范畴中,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现在VR、AR、全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都在推动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很多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研发,需要医务人员的直接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可以创办自己的科技企业,但医务人员却没有同等的政策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癌症防控应与大数据紧密结合
建议在癌症发病整体防控可与大数据结合,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各类癌症患者发病、治疗、随诊等信息,广泛应用于科研、临床等方面,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肿瘤防治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生导师甘华田——医务人员在非执业地点救人出现意外不应担责
建议修改《执业医师法》,明确医务工作者在非执业地点救人出现意外不应担责。这样才能打消医生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医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应将医疗保障体系向两端延伸
建议医疗保障体系向两端延伸,使医保覆盖病情前期的筛查与预防,覆盖患者病情晚期的安宁疗护。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兼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旭光——重视“近视危机” 构建网格化医学防控体系
目前我国学生近视率居世界第二位,中小学生近视率达34.6%,高中生近视率达70%。建议实行“政府牵头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台、眼科技术机构实施、疾控部门负责监控”的工作模式。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构建网格化防控体系,按青少年学生分布情况进行区域划片,设计青少年近视防控公益服务项目包,为每个中小学生提供每学年两次视力筛查和指导;面向全社会的眼科技术机构公开采购,承担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加快推动干细胞创新技术的产业化
目前全球共有10个干细胞新药已上市,我国干细胞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干细胞新药数量仍为零。建议针对干细胞特点,建立干细胞新药申报绿色通道审批模式,依据干细胞生物学特点,建立有别于化学药和常规生物制品的审评体系,启动针对干细胞技术特点的新药注册、审评、临床评价的特别政策法规,开辟干细胞新药绿色通道,促进干细胞新药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建设专科专病医联体,促进长三角医疗一体化
当前医联体建设中要重视三个问题:建设方向问题、整体规划问题、改革合力问题。政府要统筹规划医联体建设,落实功能定位,完善医疗体建设规划布局。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医联体建设类型,不要一刀切。要注重建设质量,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医联体健康发展。最主要的目的是强基层,均衡才能真正实现全民覆盖。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卫界90人)提案汇总
全国政协委员、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圣臣——制定抗耐药菌新抗生素相关支持政策
我国目前已检出3株多重耐药细菌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研发具有新型化学结构、新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的新抗菌药是克服病原菌耐药性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大对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新抗生素的经费投入,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参与研发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建立跨区域血液调拨机制
为缓解用血紧张问题,应巩固和壮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立跨区域血液调拨机制。近来一些地方叫停互助献血,引发人们对用血问题的关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增大,临床用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供给时有紧缺,尤其是血小板。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成献血志愿者登记网络,避免人口流动造成的志愿者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张俊廷——完善专科医师规培体系
建立国家层级的专培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全国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形式同质化。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继续采用自愿申请和基地选拔相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打破地域限制,保证无论专培学员所在省有无专培基地,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愿选择接受专培的培训基地。放开专培学员在不同培训基地间流动限制,保证学员的专培经历、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互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给予民办医院公平的政策待遇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补充医疗服务,但所有现行政策红利都是为公立医院服务的,民办医院运营上收不抵支,社会理念上被边缘化,不利于社会资本长期进入。建议通过相同价位购买医疗服务,给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公平的政策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建立患者事务专职部门,共建健康中国
在三甲医院及省级以上卫生、药监、医保等与患者事务相关部门,推广专司患者事务的部门、团队、专员。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大病患照护、人际沟通技巧等执业必备技能的权重。在新药临床研究与审评审批、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医联体等分级诊疗机制建设中,国家有关部门应主动征求患者及患者组织代表的意见;试点患者结局报告制度;加强国内患者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明确移动医疗定位,建立我国移动医疗标准体系
通过审批认证流程标准化,提升行政许可标准,保证准入监管,确保移动医疗服务质量,让其重回公益性质;制订并完善法律法规,为移动医疗监管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监管移动医疗的机构,健全监管奖惩机制,调动医生线上响应的积极性。根据医生的专业等级以及在线时间制定正向激励机制的同时,对违反移动医疗法律法规的医生落实与线下相当的处罚政策;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对移动医疗应用中风险和质量缺陷进行曝光、监督和示警,加强患者的基础医学知识教育,保障移动诊疗的有效、可靠和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加强我国全球公共卫生交流与合作
成立专门的公共卫生援外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我国公共卫生援外工作政策、措施,统筹协调、领导我国的公共卫生援外工作;设立公共卫生援外执行机构,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承担相关工作,增设与公共卫生援外工作相适应的人员编制;设立长期稳定的公共卫生援外专项经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蒋健——试点进口药保税销售,廉价药定点生产
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廉价药目录,定点企业生产,制定相应的浮动定价制度,用大数据完善我国廉价药紧缺预警体系;同时在上海、天津、湖北等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试点进口药品保税销售,给国内的癌症等重症患者提供一条合规的“淘药”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院士(女)——建立更多专业化临床研究团队
建议在全国建立更多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团队,使更多医生学会临床研究的方法,并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人群的创新治疗药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加强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建设
胸痛中心是一种区域协同救治的服务模式,是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目前共有406家胸痛中心通过了认证。“三全模式”是现有胸痛中心建设理念的扩展和提升,包括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持续推动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实现全域覆盖的模式,合理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基层筛查、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发布心血管危急重症全程管理标准,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各级胸痛中心全程管理患者、分级诊疗的落地;加大急性胸痛的公益宣传,普及胸痛急救知识,提高全民自救和他救意识。
生活方式调控与疾病防控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兼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义汉院士——呼吁强化老年人疾病预防意识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与不合理的膳食不无相关,建议食不过量,三餐分配要均衡、合理;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社区和三级医院应设立老年人心理咨询室,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对死亡的恐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防控慢病做好早防早治
慢病防控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关注环境因素对健康的重要影响。目前国家在防控慢病和治疗慢病方面有一整套计划,在防治上下好功夫,对慢病的防控非常关键,能有效合理地降低费用、减轻慢病患者的负担。
消化道肿瘤病例占国内所有肿瘤病例近50%,其中85%左右属于晚期病例。由于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极低,应制订有效的消化道肿瘤筛查规范,发展适宜技术并尽快推广实施。目前胃镜、肠镜检查都已经做到了无痛,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胶囊胃镜不仅实现了检查无痛,还解决了插管子的苦恼,患者可以像喝水吞服胶囊药丸一样就完成精准的胃镜检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加大癌症早筛投入,实现“关口前移”
对癌症发病高危人群和有明确证据证明的癌症早发人群通过筛查实现早诊早治,可明显降低发病和死亡的高发癌症病种。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医保及新农合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癌症早期筛查,真正实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林野——将定期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医保支付项目
每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只要花50元钱,中国的口腔健康就会上一个大台阶,但政府部门对此并未引起重视,宁愿将钱投入到拔牙等医疗过程中。做一个烤瓷牙的基本费用是4000元,缺牙做种植牙是1万多元。如果关口前移,口腔检查费用每年只要50元,即使医保支付20年,也只需要1000元。用医保定期支付口腔健康检查,用机制引导全民口腔健康上一个大台阶,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女)——重视日常营养健康,把疾病扼杀在摇篮
采用排水槽,其上口较窄,因此不能有效地清除淤泥,这会对后续的作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接缝式的排水槽更改成盖板式的排水槽,使其能够有效排出路面积水,从而减少淤泥的累积,以满足防排水设计的需求。
在肿瘤检测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早监测、早诊断、早预防、早诊治”。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对营养健康的重视,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中,那么其后的生活质量就往前走了一步。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边惠洁(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防控疾病发生发展
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从生产经营到餐桌的全程检测、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法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农药残留等的危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发挥“关键少数人”控烟作用
提高烟草税能降低烟草销量,还能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卫生事业,如控烟宣传、补贴戒烟治疗等。国际卫生经济学经验已证明,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和杠杆来控烟是有效和多方共赢的方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饶克勤——医保制度建设应关注重大疾病风险防控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十多年间已基本覆盖全体人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医保制度建设应更多关注因重大疾病的风险防控,提高保障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卢江(女)——用科技治理食品安全
建议设立统一、全面、权威、科学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院(科研事业单位),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建设和食品安全有效治理夯实基础。由专门成立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统筹部门、地方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创建食品安全科学技术联盟,编织食品安全技术工作网络,实现食品安全技术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协同研发,快速提升我国食品技术支撑力量和能力水平,形成“大食品安全”“新食品安全”的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女)——建立国家长期支持的“疫苗联盟”
我国传染病防治及疫苗研发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特种疫苗研发方面,国家应给予长效支持。建立一个国家长期支持的“疫苗联盟”,进行多学科融合研发,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从疫苗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临床试验、产业化到免疫接种,全链条贯通。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女)——提高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
重视传染病防治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让医护人员在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之外,提高传染病并发症的救治能力。
关爱下一代健康,青少年防艾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红(女)——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约性行为致艾滋病侵害
2017年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单位对8771名青少年开展网约性行为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网约性行为发生比例分别为63.89%和36.11%。男性的网约性行为15~19岁占9.18%,≤14岁占1.73%。而女性15~19岁占16.47%;≤14岁占1.88%。有效控制性传播已确定为我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工作目标,建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高度关注青少年网约性行为问题,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基础上开展精准宣传教育和预防干预。国家网信办应强化对社交软件和交友平台管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红专——多途径防控高校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
2016年我国平均每天有10名大学生感染HIV。建议各高校开设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支持高校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政府组织设立覆盖面更广泛的HIV检测点,引导大学生开展HIV自愿检测;在高校建立促进HIV防控的学生社团,组织相应的同伴教育活动,传播HIV防控的信息等;加强对相关交友软件的监管,要求其必须定期推送艾滋病防控宣传资料,宣传HIV检测的意义及价值,传递HIV检测服务信息等。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谢良地——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写进小学课本
新时代我国要建立全民大健康意识,把防止慢性病的战线前移到青少年阶段,更要营造一种全社会都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龙——高考学生体检中的胸透项目应改为胸片
高考学生体检中的胸透项目应改为胸片,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学生的健康损害。
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李秀华(女)——发挥护理资源潜能,建立执业护士法
目前我国优质护理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要有效发挥优秀护理资源的潜能,促使优质护理资源下沉,还需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护士条例》,推进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护士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加快为药师立法保障用药安全
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有四种:一是药物选择错误;二是药物使用方法错误;三是联合用药错误;四是药物在使用剂量上有错误。这些错误其实可通过药师的规范执业最大化避免。呼吁国家加快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师法》,并依法制定统一的药师制度和准入标准,并明确药师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和权利,从而保障医生们合理用药以及百姓的用药安全。
军民融合效率高
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夏照帆院士(女)——构建军民融合创伤救治体系
建议在大城市设立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在地区以下城市或创伤发生密度高的地区以及国防重点区域,布点设立市级创伤救治中心。在军队医疗资源优势明显或者地方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重点依托军队医疗机构建设军民通用的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分阶段建设中国创伤救治智库,实现全国性创伤救治学术及管理情报信息储备、分析和决策功能。在国家创伤救治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组织创伤领域专家制定创伤救治流程、技术等系列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对创伤救治专科医护人员实行强制性规范技术培训和认证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顾建文——让军人共享社会化医疗保障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医教研联合体建设,努力形成“小病就地在部队卫生所,中病、急诊就近到地方医院,重病、住院去部队体系医院”的新型军民融合医疗保障方式,为远离军队医院的军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共享社会化医疗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赵铱民——用好军队医疗资源,加强军民深度融合
在我国许多边远地区积极推广军民共享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由当地军队或地方医疗机构全面承担当地军民的医疗服务;在城市,部队医院在完成军队医疗保障的基础上,承担地方病员的救治任务,并享受与地方医院同样的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