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家庭农场的转型之路

2018-01-17徐春光

农业知识 2018年45期
关键词:杨森黄芩丹参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在国家政策的鼓舞下,来自诸城市贾悦镇南拐庄村的杨森田,以自己发起成立的黄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家庭农场主”。五年过去,杨森田在品尝丰收喜悦的同时,也曾面临转型的烦恼。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老市场出现新困难,老办法面对新问题,转型成了他们共同的课题。

寒露时节,笔者在位于贾悦镇拐庄社区的森田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看到,23.3公顷丹参苗和黄芩苗长势喜人,等待出售移栽,40多公顷成年药材也即将收获。“以前,这片近千亩的土地是农场的主要种植基地,除了春栽黄烟,就是夏种玉米、冬种小麦。”农场主杨森田说,最多时我每年种植黄烟达千亩以上,这两年,国家对黄烟种植宏观调控下面积大大减少,再加上成本高、粮食价格也普遍下跌,种地效益受到明显冲击。杨森田介绍说,这两年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以黄烟、粮食种植为主向种植中药材转换,并延长产业链,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

2013年,杨森田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种植黄烟、小麦和玉米。规模种植后,杨森田主动采用新技术,烟叶产量比周边普通农户的高出10%以上。当年,他的种植面积达到112公顷,其中黄烟面积达80多公顷,成为当地面积最大、种植黄烟最多的“地主”。

“最近几年,粮食价格下跌,几乎没有利润。”从2016年起,杨森田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粮食和黄烟种植面积。很快,他联系到一家药材收购企业,并签订订单。当年秋季,他种的黄芩667平方米产达600多千克,每千克售价9元,667平方米收入也超过5000元。如此高的收益,着实让杨森田喜出望外。

2018年,杨森田牵头成立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民种植丹参、黄芩等中药材,他选择的是国药集团认证的新品种,并在国药集团的帮助指导下开展种苗供应、技术推广和药材回收。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注册成立了森恒药材有限公司进行中药材初加工,合作社还与康美药业签订收购合同,一个“新六产”的经营模式逐渐成熟。

“今年春天,俺在原先种植黄烟的23.3公顷大田里,分别种上了13.3公顷黄芩和10公顷丹参,长势非常好,预测总收益能超过200万元,而且丹参和黄芩一遍水就行,跟种植黄烟相比,凸显出了抗旱防涝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用肥、用药、用工都要节省很多。”说这番话的是成为首批合作社成员的贾悦镇苑庄社区药材种植户徐西辉。

“老百姓种地,最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看我这里种植药材有了效益,周边的农户自然就愿意跟着一起种植。”杨森田对笔者说,目前,合作社在本地已经发展中药材200多公顷,在内蒙古、贵州等地发展800公顷。

猜你喜欢

杨森黄芩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身价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朱德万县争取杨森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