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01-17吴媛媛
吴媛媛
(凤城市农机监理所,辽宁 凤城 118100)
1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水稻产业,对确保粮食和水稻加工业有重要意义。自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年播种面积3000万公顷左右,年产稻谷2亿余吨,粮食产量相对稳定。但我国人均耕地少,地力中等偏下,平均单产相对较低,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民种地不挣钱,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打工,农村留守的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老人和学龄儿童,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认识不够,农业投入不足,一些新品种、新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使水稻生产停滞不前。再加上我国水稻生产仍采用传统耕作,生产规模小,技术弱,单位面积劳动生产力成本高,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高,肥料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大。水稻加工业不发达,水稻商品性差,农药残留多,水稻价格终未上升,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1.1 品种布局不合理,专用型品种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稻在粮食生产和加工销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水稻生产还是以普通水稻为主,食用和加工销售共用同一品种,高产水稻、特色水稻等专用型品种少,缺少抗旱、耐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高产专用品种。特别是一些绿色有机特色水稻,由于口感好,适口性强,营养丰富,人们需求越来越多,但我国种植的少,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另外,还有将不同水稻品种混种、混收现象,影响水稻品质一致性。由于农民只关心产量高低,选购品种时,通常只选一些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我国无霜期(140天)相对较短,会使一些品种不能正常成熟,收获时水稻含水量高,又无良好的降水条件,储藏时极易发霉变质,严重影响水稻商品品质,卖不上好价钱。
1.2 化肥使用不规范,肥料利用率低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较高,而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却较少使用。主要原因是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留守农村的都是60~70多岁的老人,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上,产稻田比重较高,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3,过去只追求产量,忽视水稻质量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显现,对土壤的掠夺性利用导致地力失调,给我国水稻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威胁。因此,提高耕地质量,推行用地与养地结合,实现水稻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生产方式是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增加科研、技术、推广投入,创建并扩大科研推广队伍。实行水稻生产多方向指导,针对水稻生产,着重当前和今后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抓中产区、促高产区、带低产区,促进我国水稻全面增产丰收。
2 我国水稻产业发展趋势
2.1 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
区域化布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区域化布局是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布局水稻品种,怎样布局才能合理化,是水稻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水稻在我国布局很广,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灌溉条件、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当地农作物品种的栽培历史和现状,因地制宜选购品种,实行水稻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无霜期长的地方,可选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达到高产目的。无霜期短的地方,要安排一些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以保证水稻安全成熟,降低水分,提高商品品质,促进粮食增产。
2.2 注意良种良法配套
选用和推广良种,是农业增产中最受欢迎的一项措施。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一项最经济、简便、有效的途径,但是任何良种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生长规律,并且配合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增产增收。以水稻主导品种和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和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强化政策投入和“五统一”服务,推进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水稻优势产区,充分发挥示范区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单产、质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促进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和稻米市场竞争力增强,促进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加快水稻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继续发展我国水稻产业,就须加速其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确立水稻作为优质食粮主导地位。首先须建立大规模的水稻加工企业,加快水稻加工业布局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构建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品开发潜力。同时建立水稻加工业体系,实现水稻加工升值,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借鉴其他水稻加工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积极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实现水稻产品深加工,促进水稻转化增值,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