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湿论治顽固性高血压病1例报道
2018-01-17,
,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应用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亦称为难治性高血压[1]。难以控制的血压可增加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患病风险随之增高。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守富主任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对本病的观察、治疗及总结,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发病与痰湿关系密切,痰湿不仅是高血压病的始动因素,而且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2],遂创制化痰平肝饮方治疗本病,临床常获良效。余在跟师学习期间,恰遇1位年过九旬病人,血压难以控制且波动较大,经调治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血压稳定,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病人,女,92岁,2016年2月18日以“阵发性头晕10余年”为主诉就诊,症见:神志清,精神可,头晕,如有物缠绕,16:00左右明显加重,口苦,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平时易困乏,眠差、易醒,纳差,大便干,2 d~3 d 1次,小便可,舌质暗红,苔腻微黄,脉弦。测量血压:160/100 mmHg。既往脑梗死病史5年余,未见后遗症;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至170/110 mmHg,现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20 mg,每日2次;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片80 mg/12.5 mg,每日1次。血压波动较大,晨起、下午升高明显。查肾动脉造影示:双侧肾动脉轻中度狭窄。中医诊断:眩晕,风痰上扰证;西医诊断:顽固性高血压病。中医治以化痰活血、平肝熄风为法,予化痰平肝饮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陈皮15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枳实12 g,丹参15 g,赤芍15 g,川芎15 g,天麻10 g,钩藤30 g,火麻仁30 g,益母草20 g,葛根15 g,7付,每日1剂,水煎温服。2016年2月25日二诊,病人头晕、发紧感减轻,口苦不明显,血压仍波动较大,大便干,舌质暗红,苔腻,脉弦。测量血压:152/80 mmHg,上方枳实改为15 g,天麻改为12 g,丹参改为20 g,7付,每日1剂,水煎服。2016年3月3日三诊,头晕、发紧感下午明显,血压下午升高,口干明显,大便干,舌质暗红,苔腻,脉弦。测量血压:144/82mmHg,上方加夏枯草15 g,白芍30 g,天冬20 g,赤芍改为20 g,天麻改为15 g,继服7付,水煎服,每日1剂。2016月3月11日四诊,病人头晕、发紧感明显减轻,自测血压较前稳定,基本维持在140/80 mmHg左右,大便干明显,查舌质暗,苔薄腻,脉弦,调方如下:当归20 g,赤芍、白芍各15 g,川芎15 g,熟地15 g,枳实10 g,陈皮15 g,天麻10 g,钩藤30 g,葛根15 g,益母草15 g,火麻仁30 g。病人间断服药1个月余,头晕、发紧感消失,大便正常,血压基本稳定在140/80 mmHg左右,无明显较大波动。
2 讨 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本案病人年过九旬,阳气渐衰,不能鼓动五脏之气化,津液气化乏源,停聚而为痰湿,痰湿阻滞气机,气不行血,又可生热、生风、生瘀,其致病复杂多变,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虽为本虚之体,但兼有头晕、口苦、耳鸣、苔腻微黄等一派痰湿郁热之象,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内经》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以化痰祛湿为先,待痰湿渐消,再固其本。相关研究亦表明,顽固性高血压以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多见[3]。故王守富主任中医师从痰湿着手,以化痰活血、平肝熄风为法,自拟化痰平肝饮,方中陈皮、法半夏、茯苓、枳实化痰除湿、理气降逆;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一则使肝阳不亢,痰湿无所依附,不易上扰清窍,二则平肝以防木盛乘土,使土更虚而痰湿更盛;《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活血利水;葛根升清除湿。现代药理学表明,葛根亦有降压功效[4];火麻仁润肠通便。二诊症状有所改善,增加天麻、丹参用量以活血、熄风,枳实以化痰通腑。三诊有口干症状,加天冬养阴生津以制化痰药物温燥之性,另加夏枯草平抑肝阳、白芍柔肝敛肝以熄肝风。四诊,病人血压稳定,痰湿之象渐消,以四物汤加减养血补虚以治其本,仍需配合理气、化痰、利水之品防其滋腻生湿。另外,病人年迈,病情迁延,药物宜温和,徐图缓进,病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