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1-17田甜
田甜
(1青岛大学医学院 山东 青岛266000)(2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总医院血液科 山东 邹城2735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类异质性疾病,是由全能造血干细胞恶变引起的分化发育障碍,导致血细胞的生成发生质与量的异常,亦称为克隆性造血异常。迄今为止,针对MDS的治疗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或生物学治疗方法,但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ND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应用在MDS的临床治疗中显出重要疗效。地西他滨是目前公认的较强的去甲基化药物,为ND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可抑制DNMT活性,降低DNA甲基化水平,使抑癌基因得以重新表达,另外亦能发挥直接的细胞毒性,引起细胞凋亡及DNA的损伤。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兖矿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23例,所选23位患者一般特征如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在40岁~83岁,中位年龄在66岁。排除有重度感染、心肺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对地西他滨治疗疗效有影响的病患。
1.2 治疗方法
1.2.1 地西他滨单药治疗 地西他滨按15mg/m2/d,持续1小时静脉滴注,持续1~5天,同时给予保胃止吐、保肝、碱化尿液等对症支持处理。每次给予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前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和/或细胞遗传学(治疗前存在染色体遗传需要做此项)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一疗程的治疗,当骨髓细胞学达到完全缓解或治疗已满3个疗程,骨髓检测可延长至2~3疗程1次。
1.2.2 支持治疗23例MDS患者在给予地西他滨治疗静滴时均给予保胃止吐、保肝、营养心肌及碱化尿液等处理;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发热,应根据具体临床特点完善血培养、痰培养、大便培养、尿培养或骨髓培养等相关病原学检查,行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及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相关血清学抗体等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原体,行胸部CT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给予早期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及相应退热处理;若WBC<1.0×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细胞处理,若Hb<60g/L或有明显心慌、胸闷等贫血表现时可输注适当的悬浮红细胞或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若PLT<20×109/L或有出血现象时可输注单采血小板或注射白介素及止血处理。
1.3 疗程完成情况及影响地西他滨治疗MDS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3例患者共完成76个疗程的地西他滨治疗。对影响地西他滨治疗疗效的单因素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性别、年龄、WHO分型、染色体核型、IPSS危险分层、治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情况、既往治疗史、有无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等,统计分析各种单因素不同对地西他滨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上述多种单因素的不同均不会影响地西他滨治疗MDS的总体有效率,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疗效
23例MDS患者给予地西他滨治疗,有18例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疗效,疾病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78.26%。18例获得临床疗效的患者中有12例(66.67%)在给予地西他滨治疗1个疗程后出现初次疗效反应,有6例(33.33%)患者在地西他滨2个疗程治疗后出现初次疗效反应,治疗有效患者一般在2个疗程后出现不同程度疗效,且本实验中地西他滨治疗达最佳疗效的平均疗程数为3.25,进一步表明地西他滨治疗MDS的最佳起效疗程数应该在3~4个疗程以上,与目前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报告相符。
2.2 地西他滨治疗MDS不良反应
23例MDS患者经地西他滨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及治疗后血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23例MDS患者在地西他滨治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程度中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最为常见,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可达0~0.01×109/L,血红蛋白最低值达50~60g/L,血小板最低值<10×109/L。地西他滨治疗后血细胞减少导致感染、出血的情况发生常见,在地西他滨治疗的总共76个疗程中,共有16个疗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21.05%,共有13个疗程发生出血,尤其当骨髓抑制达到Ⅲ度-Ⅳ度时发生概率增加。其他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及血糖升高等。
2.3 死亡情况
无患者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2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地西他滨骨髓抑制期内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经过积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后无效死亡。
2.4 随访
23例患者随访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8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存活,1例患者失去联系;中位OS为9.5个月。
3.结论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尤其中高危MDS,具有安全性。地西他滨治疗达最佳疗效的平均疗程数为3.25,但MDS患者如若在地西他滨治疗前2个疗程效果不明显或无效,为求取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在条件允许下应继续给予第3~4个疗程治疗。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的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性别、年龄、WHO亚型、染色体核型、IPSS危险分层、治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情况、既往治疗史、有无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等因素均不影响地西他滨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综上所述,相对与传统化疗及支持治疗而言,低剂量地西他滨对中高危MDS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安全性较强、不良反应较小、治疗后相关死亡率较低,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可靠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娟,严鲁萍,许亚梅.地西他滨配合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高冲,陈宝安.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报告[J],现代医学学,2010年02期.
[3]宋慧慧,陈宝安.地西他滨3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讨论附两例病例报道[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4]谭振清,罗自勉,周新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