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强筋小麦发展与小麦供给侧改革
2018-01-17王斌章
王斌章
(河南省滑县农技推广区域站,滑县 456400)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辖12镇10乡1个产业集聚区,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43万人,区域面积1814km2。农业耕地面积为13万hm2,总产近150万t,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33万hm2以上,总产85万t以上,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全国优势农产品(小麦)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重点县。
1 小麦生产总体情况
1.1 快速发展 滑县小麦均以优质中筋品种(普通麦)为主,2016年滑县按照“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要求和省农业厅安排,积极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10933hm2,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万hm2的9.11%。其中统一供种4个乡镇,面积4533hm2,分别是城关镇、枣村乡、白道口镇、留固镇;通过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滑县白马坡合作社、滑县益农合作社、滑县金诚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赵营乡朝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滑县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6个单位发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4200hm2;另有生产规模较小的种植主体种植优质强筋小麦2200hm2。小麦品种涉及郑麦366、新麦 26、郑麦 7698、西农 979、西农 364、西农 20、丰德存5号、丰德存1号、存麦8号、周麦30、周麦32、郑品麦8号等10余个。
1.2 辐射带动 在留固镇设立百亩攻关区,留固镇、城关镇、白道口镇、枣村乡建立万亩核心示范区,其他乡镇为辐射带动区。
2 采取的主要措施、做法
2.1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滑县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1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县。为了切实做好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县政府多次组织农业、财政、粮食等部门召开座谈会议,研讨全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优势与短板、订单生产、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2.2 财政支持、保险保障 为了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县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用足、用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投入600万元,免费向优质强筋小麦基地农民供应种子;同时,对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自发发展的优质强筋小麦,给予同等供种补贴,并对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农户由政府统一购买农业保险,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强化指导、全程服务 在指导开展标准化生产方面,采取的举措有5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去杂去劣,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专收、专储。针对优质强筋小麦特性,县农业部门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3个关键,结合农时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全县优质强筋小麦基地的乡镇,实地查看小麦长势,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为优质强筋小麦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7年初,全县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并投入运行,承担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农技人员开展优质小麦技术培训,加强优质强筋小麦全程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尽可能弥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自身缺陷。共印发技术资料15万余份,举办技术讲座50多场,向各乡镇发紧急明电3份和植保病情7份,确保种植户增产增收。
2.4 强化基础、整体提升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高标准粮田是粮食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题,按照宜大则大的原则,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全县规划了33个万亩方、38个千亩方、10个百亩方,规划总面积103333hm2。其中,以白道口镇的白马坡、卫南坡和留固镇的高标准粮田片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1个集中连片面积达50万亩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河南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产能最高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和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区。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70000hm2,建成区内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目标,对全县粮食生产和优质强筋小麦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产销衔接、解除后顾之忧 以滑县政府牵头,县粮食局、农业局与有关粮油购销公司、种企联系协商,由安阳市广源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委托滑县金诚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滑县益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豫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优质强筋小麦种植主体签订了购销合同,负责收购全县郑麦366、新麦26;由滑县益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全县西农979;由滑县锦绣农业发展公司负责收购西农364;由河南滑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收购西农20;由滑县白马坡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收购郑麦7698;由滑县丰之源种业公司负责收购丰德存1号、周麦30;由滑县瑞阳公司、滑县自明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收购丰德存5号;由滑县兴乐种业、滑县耕丰种业公司负责收购存麦8号;由滑县天之丰农业公司负责收购周麦32;由滑县聚鑫种业公司负责收购郑品麦8号。
2.6 田间鉴定、精准补贴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优质专用小麦田间鉴定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农种植〔2017〕21号)要求,及时制定鉴定工作方案,印制鉴定证书,组织各有关单位、各乡镇召开鉴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田间鉴定工作。全县通过鉴定的优质强筋小麦面积10990.8hm2,鉴定的27666户的证书全部发放完毕。并将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制定的《试点县优质专用小麦补贴方案》对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主体实行补贴。
3 强筋小麦收购与加工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15个单位参与收购优质强筋小麦,所收购的优质强筋小麦一部分用作种子进行回收,一部分销售到了面粉加工企业。
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3家,分别为河南利生面业有限公司、河南省道口福乐面业有限公司和滑县辛安面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原料来源主要是滑县当地的小麦,且以普通小麦为主,收购小麦的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0.06元/kg。河南利生面业有限公司收购并加工一些优质强筋小麦,做专用粉,按比例配比普通粉,比如面包粉、糕点粉、萨琪玛粉、速冻水饺粉等专用粉,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与农户利益对接,收购的优质小麦价格高出市场价格0.1元/kg。
4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 生产问题 滑县粮食产量总量大,但是品质相对较差,满足市场需求的小麦品种较少,有效供给率相对较弱,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市场竞争力亟需提升。
4.1.1 农业市场信息滞后 信息传递与把握对农民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不到位,导致农民生产跟不上市场变化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更无法检测土壤成分,加上指导性信息发布平台发挥力量较为薄弱,导致农民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
4.1.2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不高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都有其自身的弱点(秆高、不抗倒、感病),须经专家培训指导后,在栽培过程中克服品种的缺点。由于农民缺乏市场导向意识,在选择优质小麦品种时存在从众心理,不认同专家指导,无法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017年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2万hm2,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16.67%。
4.1.3 优质强筋小麦种植规模化水平较低 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麦种植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小麦种植整体上还是以一家一户、一户几亩小规模的小农生产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种植模式,全县仅有个别种植农业合作社或种地大户承包有耕地。小麦种子、生产资料、人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不利于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田间管理,降低了优质强筋小麦的竞争力。
4.1.4 优质强筋小麦精深加工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 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全县小麦粮食产业链条还停留在“小麦-面粉-面条”的发展层次,整体表现为“原”字号产品多、链条短、效益低,农民增收乏力。同时,农业订单管理水平较差,本地加工、收储优质强筋小麦的企业少,与外地加工、收储单位签订的订单,售粮时往往被降级压价,群众与加工单位之间的中间环节较多,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需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拉动力不够。
4.2 加工问题 目前滑县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强筋小麦精深加工企业,这是本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一个主要短板。
4.3 优质强筋小麦收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由于小麦在收获期间受天气多变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小麦子粒的含水量超过13%,优质小麦收购点缓收;而部分农民由于急于外出打工、有的不愿意晾晒等原因,将优质强筋小麦作为普通小麦卖给一般收粮点。二是有强购、套购现象。三是收购点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兑付给农民。四是仓储不足已收满,无法继续再收购。五是收购期间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种植户处于观望状态。
5 建议
5.1 加大对农业大县产业化扶持力度 建议上级部门在实施重大产业布局时,应在政策上对农业大县给予倾斜,打造规模化种植,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主产区,拉长产业链条,以加工业需求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水平。出台政策支持面粉、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明显的产业带动优势。
5.2 加大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跨地区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5.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农科教协作机制,强化科研上中下游的联结贯通,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涉农科研力量的横向联系,形成农业科技发展的合力;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实施政策性补贴,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有效地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为农业稳定发展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