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整体观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思路

2018-01-17牛锦锦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整体观溃疡性消化性

牛锦锦 韩 捷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区,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及各方面压力及情绪的重荷使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逐年增多,临床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者同时伴有胃脘及上腹部不适症状,行胃镜检查时多提示胃窦及十二指肠的浅表糜烂及溃疡。两者合病的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伴有泛酸﹑上腹部疼痛﹑嗳气﹑烧心等症状,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有研究表明两者的发生在病因学上有着相似的病因基础和共同影响因素。中医整体观强调人机体脏腑的整体性,胃和肠同属于六腑,所谓“六腑以通为用”“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运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可以较大程度解释两者的相关性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的相似的发病高危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2]。

1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病因基础

1.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已知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在本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与菌群失调和免疫因素等[4]。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功能在UC发病中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UC患者的肠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通透性大大增加。肠上皮细胞旁路通透性增高,允许肠腔内病原菌及其毒素通过并进入上皮下层,这是导致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5]。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含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生由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子和防御因子(胃黏膜屏障﹑前列腺素等)之间的失衡有关。另外每天胃肠道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目前研究显示,自由基产生过多或者清除不足时,氧自由基会损伤胃肠黏膜,造成细胞和组织损害,形成炎症和溃疡。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刺激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均与感染﹑遗传﹑精神﹑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可见两种疾病在病因学上有着相似的病因基础。两者的发生都是各种影响因素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炎症与溃疡的形成。两者同属于消化系统疾病,氧自由基产生对胃肠黏膜的炎症刺激是两类疾病发生的共同环节。胃黏膜屏障和肠黏膜屏障是疾病发生过程的保护因素。

1.2 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相似点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上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泄泻”“大瘕泄”“肠僻”“痢疾”“肠风”“脏毒”等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受湿热或饮食所伤或情志不畅或劳倦过度致脾气受损,湿从内生,湿热熏蒸,壅滞肠间,传导失司,与气血相搏结,损伤血络,气凝血滞,血腐肉败,内溃成疡,日久渐波及于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难愈[6]。

消化性溃疡根据其症状属于“胃痛”“泛酸”“腹痛”等病症。其发生多于饮食不慎﹑感受外邪﹑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等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食积﹑湿阻﹑瘀血﹑火郁都是在气滞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结合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新研究,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气滞血瘀为共同病机,胃络损伤为基本病变特点,强调辨证论治时注意脾胃与肝肾之间的关系[7]。

由此可见,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有相同的病因,如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劳倦等,在病机方面也有相似点。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切中脾虚的病机特点,同时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是影响脏腑气机[8],直接伤及脏腑[9],情志不畅在胃肠道疾病中作用机制也不容忽视。

2 中医整体观可指导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机制

2.1 中医整体观与胃肠的生理机制

胃和肠共同参与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成为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承受胃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濡养全身,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经燥化与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上述饮食的受纳﹑消化﹑传导﹑排出过程体现了胃肠协同合作,供给全身各脏器形体官窍的作用机制,这是一个虚实交替的过程。胃和肠同属于六腑,两者的生理特点都是实而不能满,满则病;通而不能滞,滞则害。

2.2 中医整体观与胃肠的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胃肠同属于六腑,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两者配合才能使出入协调,机体方得以正常运转。两者一方功能失常均会引起另一方的病理变化,引起二腑同病。肠道的传化失常势必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胃的受纳和降功能失常也会导致肠道传化异常。同时,从经络理论分析,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经脉直接相通,经气环流,一经有病极易传至另一经,从而造成两经合病[10]。

2.3 中医整体观也表现在胃与肠经络理论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灌﹑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按照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次序,手阳明大肠经之气血传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与鼻翼旁,两者经络气血流注想通,故两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手阳明大肠经的病理变化会影响足阳明胃经,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及发病机制。

3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思路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医整体观强调人机体脏腑的整体性,可以较大程度解释两者的相关性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结合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情志不畅﹑气滞血瘀﹑脾虚兼有热象,舌苔黄厚腻等。治疗上主要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健脾补脾兼清其热为治疗方法。同时由于胃和肠同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六腑以通为补”[11]。故在临床诊治疾病着眼以“通”字立法。

3.1 情志不畅——疏肝解郁

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伤及脏腑,胃和肠作为靶器官,七情直接损伤胃和肠道的作用不容小觑。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其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情绪波动大,极易因病情反复或加重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更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和控制。患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从而诱使发病,又因疾病发展变化加重思想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中采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木调达,更好发挥肝主疏泄和调畅气机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及机体的恢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3.2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导致血行淤滞。临床中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时,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表现为舌质暗红,甚则紫暗,舌下络脉迂曲﹑怒张,故在治疗上当以行气活血。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两者多同时共存,同时临床诊治是当分清气滞和血瘀不同,并分清两者的轻重。

3.3 脾虚兼有热象-健脾清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的主要生理机能为:一是脾主运化,一是脾主统血。脾气虚则失于固摄,血行脉外,可见大便带血,或排脓血,脾气虚则运化不利,食滞胃肠,故见胃脘痞塞;食积久则产热,热居于胃故见泛酸﹑烧心;热居于肠道,湿热灼伤肠道黏膜,血腐肉败,可见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等症。故而脾气虚病机在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中意义重大。临床中多采用健脾补脾兼清其热为治法。相关研究表明,脾虚湿热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临床中两者合病时,多从健脾补脾兼清其热每多奏效[12]。

3.4 不通则痛—“通”字立法[13]

“六腑以通为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时,保持胃肠道通畅至关重要。同时不能狭义理解“通”为通腑泻下之法。要从广义上理解和运用“通”法。属于热郁者,泄热即为“通”,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为“通”等。

有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14],而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根除Hp。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明确病因,用四联疗法清除Hp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共识。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有明确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伴随有益菌群的减少,故而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消化性溃疡合并的患者时,不可盲目杀菌[15]。

4 展望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局限性溃疡糜烂为主要表现,而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全胃肠道的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同属于炎症性肠病,但就其临床表现及作用机制各有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一大难点。临床在治疗溃疡新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时,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失调,故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时,如何合理选择用药是我们进一步治疗的难题,如何寻找到一个合理兼容的办法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结合上述论述,从中医整体观上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具有共同的病因基础和作用机制,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相关性,故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临床中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并不少见,其临床治疗更为复杂,难度更大。我们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健脾清热等治则,以“通”字立法,抓住疾病的病机,辨证施治,规范诊治。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急需我们充分挖掘,中医药在诊治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时就有着独特的优势及临床价值,中医的两大理念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无论多么复杂的疾病﹑多么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都可以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分清脏腑,异病同治就可以迎刃而解。要系统的论述及研究中医药的价值,就我们要学会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这也是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寻求最佳治疗方案及措施的必然要求。

[1] Coornaert B,Carpentier L,Beyaert R.A20:central gatekeeper in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J].Biol Chem,2013,284:8217-8221.

[2] 秦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胃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7(32):3056-3057.

[3] 孙芳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4(12):445.

[4] 崔国宁,刘喜平.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8(5):71.

[5] 周婷婷,仝巧云.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l2,12(21):1163-1164.

[6] 黄绍刚,黄穗平.专病专科中医古今政治通鉴丛书之溃疡性结肠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4.

[7] 郝峰.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0.

[8] 邢玉瑞.七情内涵及致病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9):646.

[9]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D].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6.

[10] 蒙木荣.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7例[J].中医杂志,1997,22(130):89-90.

[11] 陈国超,张根明,陈璐,等,从脑腑以通为补论治出血性脑卒中[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5):10.

[12] 韩捷.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0):191-192.

[1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0.

[14] 石婷婷,朱磊,王英德.炎症性肠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3(27):101.

[15] 房莉.消化性溃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19(38):2252.

猜你喜欢

整体观溃疡性消化性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