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8-01-17李树举王素华万国安
李 璐,李树举*,杨 丹,王素华,万国安
(1.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南 常德 415000;2.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常德综合试验站,湖南 常德 415000)
马铃薯是全世界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域与贫困区高度重叠,其中约75%的马铃薯产自国家级贫困县区[1],因此在不挤占三大主粮耕地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已然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有效途径。而在秋季利用空闲田块播种,毋须挤占三大主粮的播种时期,既可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增产提收,还能增加农民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马铃薯主粮化规模。本研究从产销现状和栽培技术综述中国秋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对策,旨在为秋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1 秋马铃薯产销现状
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跨度广,面积大,达557.33万hm2,全年总产量约9 551.5万t[2],种植区域格局已基本形成,主要分为四个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其中秋马铃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二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河南、重庆、江淮地区,湖南湘西和湖北西南地区也有小面积范围种植[3]。全国秋马铃薯全年种植面积大约在30万hm2,总产量约477.94万t,占全国的5%。秋马铃薯上市时间集中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虽然市面上还存有北方收获的马铃薯,但由于贮藏时间长,外观较差,风味品质下降,且部分马铃薯已经发芽,影响食用价值,而秋鲜薯的适时上市不仅填补北方马铃薯收获空档期,且由于新鲜美观,销售价格较高,一般在2.0元/kg左右,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元/kg,产值可达3.0万元/hm2以上[4-7],若收获期遇低价,可暂留在田里继续生长,视价挖出销售。
2 秋马铃薯种植技术现状
2.1 种薯选择
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和中原二作区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季光热资源充足,雨水相对充沛,气温由高到低、光照时间从长到短变化,前期适合马铃薯植株生长,后期利于块茎膨大,但有效生育期较短,常选用块茎膨大快、结薯早、生育期短、丰产性和抗病性好的品种。种薯质量是决定马铃薯产量的基础因素,种薯大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脱毒小薯具有顶端优势,整薯播种利于培育全苗壮苗,提高产量,选用20~30 g小薯最佳[8,9]。秋播种薯多为春季繁殖,秋播时还处于休眠期,播前常用药剂赤霉素进行催芽处理,打破休眠[10,11],带芽播种能够有效的促进秋薯早出苗,利于出壮苗、齐苗[12,13]。
2.2 播 期
适宜的播种时期对马铃薯高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马铃薯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1℃左右,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7~19℃,低于2℃或高于29℃时,块茎停止生长[14]。早播易遭遇高温多雨,导致烂种缺苗,苗生长势弱,品质差,产量低;迟播马铃薯有效生育期过短,后期易遭受早霜冻害,导致产量低,因此秋薯需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及时早播,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大量研究表明,秋马铃薯的最佳播期一般为8中下旬至9月上旬[1,12,15,16],河南等地的适宜播种时期一般为8月上中旬[10,11,17]。最适播期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年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播期可结合当地当年具体天气而定。
2.3 覆盖模式
不同覆盖和耕作方式对秋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覆盖物有稻草、地膜、玉米秸秆等,主要耕作模式有稻草覆盖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和常规栽培等。研究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较常规露地栽培高30%以上,大小薯比例也高23%以上[18,19]。覆盖所用稻草的干湿显著影响马铃薯出苗率和产量的高低,干稻草覆盖的出苗率是湿稻草的2倍以上,产量也较湿稻草覆盖增加8 857.5 kg/667m2,增产180.6%[13]。相较于其他耕作模式,稻草覆盖模式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成本、生态环保、改善土壤结构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秋马铃薯栽培模式。
2.4 田间管理
秋马铃薯有效生育期短,稻草覆盖后追肥困难,播种时宜采用配方一次性施足基肥,满足马铃薯整个生长期的需求。一般有机肥和复合肥配合施用,有机肥22 500~30 000 kg/hm2,三元复合肥1 200 kg/hm2[20-22],生长后期视苗情适当追肥。
秋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发生较少,基本可以做到不使用农药就能种植生产,但仍需进行一定的防治。常选用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和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主要的害虫是茶黄螨和蛴螬,茶黄螨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嫩茎和叶背面刺吸液汁,导致茎叶畸形,叶背面呈黄褐色,有油质状光泽,多发生在中原二作区,可选用克螨特乳油、三氯杀螨醇等药剂进行叶面喷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早期防治[17]。蛴螬主要为害马铃薯的根和幼苗,可通过播种前翻晒田土、散播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23]。
秋马铃薯一般在12月开始收获[12],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适当延迟收获或分次收获,这样可增加效益,但要防止迟收而遭遇早霜冻伤薯块。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薯来源杂,质量低
秋季种薯生产的播种密度15万株/hm2左右,用种量4500kg/hm2左右,商品薯播种密度75000株/hm2左右,播种量2 250 kg/hm2左右[14],近年来随着生产面积逐渐扩大,用种量也逐渐增多,但秋种薯繁育体系尚不健全,且调入种成本高,质量难保证。秋播的种薯多为春收自留种或从海拔较高地区调入,品种比较单一,多为鲜食品种。本地自留种种植多年,种性退化严重,易携带病毒,并且农民在品种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种薯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产量低;调入种经长途运输,价格较高,一般在2.5~3.0元/kg,投入种薯9000元/hm2左右,且种薯多处于休眠阶段,常需进行催芽处理,打破休眠[24],若直接播种,出芽困难或出苗不整齐,严重影响秋薯后期生长膨大。
3.2 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
由于气候因素制约或人为因素,常影响前茬作物水稻延迟成熟,不能及时收获致使秋薯推迟播种。秋季有效生育期较短,光温条件十分有限,虽然马铃薯生育期内光照长度逐渐变短有利于块茎形成,但后期降水也逐渐减少,容易造成块茎膨大期缺水,日照时数的减少亦不利于干物质积累。晚秋气温骤降,易遭受早霜危害,严重影响产量。张光明[24]研究表明,由于早霜危害导致不能正常收获的种植几率为60%。此外,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种植规划,多由农户自发种植,生产水平差异较大[25]。
3.3 市场销路不畅
虽然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块茎商品性好,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和规模化种植,很难在市场有畅销之路。目前秋马铃薯主作菜用,农户零星种植,很大程度上用于自给,剩余部分供给当地市场零星销售,无法成批供给,很难打开外销市场,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形成种植积极性低与市场难销售的恶性循环局面。
3.4 栽培技术难推广
目前应用推广面积最大的是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虽然技术成熟实用,增收节支效果明显,但是应用中需要大量的稻草,一般稻草覆盖厚度8~10 cm,即种植每公顷稻草覆盖的秋马铃薯需3 hm2稻田的稻草[24],小面积种植没有困难,大面积种植则很难满足稻草需求量,并且水稻实行机械收割后可使用的稻草量大幅减少,稻草资源有限使得这项技术难以在推广应用中成片种植,规模性生产,同时稻草覆盖厚度也会影响秋薯出苗率和块茎形成,稻草过薄或不干容易产生绿薯,严重影响商品性。
4 对策与展望
4.1 建立种薯繁殖基地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秋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按照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的繁育流程建立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以科研院所、农业局等相关单位为技术依托,鼓励、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整合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相应种薯繁育比例,逐步建设由政府推动、科技参与、企业运作的种薯繁育体系。
4.2 加大科技服务,提高生产水平
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管理,全面培训,提高专技人员整体素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种植户技术培训,使农户熟练掌握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户种植水平。积极引进高产、早熟、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良种推广度。加快秋马铃薯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技术推广覆盖度,提高秋马铃薯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4.3 加强市场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
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加强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强种植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交易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强化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培育营销合作组织,鼓励支持“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多种合作模式共同发展,以销定产,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高秋马铃薯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