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
2018-01-17唐尧张力强戴晓波通讯作者
唐尧 张力强 戴晓波(通讯作者)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重庆 400010)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10)
宫颈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排除有腥味的,白色或者血色的大量液体等[1]。随着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人们对宫颈癌的相关研究的关注也在增加。本文作一综述讲解宫颈癌的发病的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的情况。
1.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乳头瘤的病毒的感染造成,人乳头瘤的病毒是一种二十四面体的对称的病毒的基因,可以分为早期基因区,上游调节区,晚期基因区[2]。其中晚期基因区的L1,L2编码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经过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在感染人体的细胞后,部分的基因会将宿主的细胞的DNA进行撕裂并整合进入宿主的DNA,宿主的DNA的撕裂点经常在E1,E2的基因开放读码框的地方。在整合的过程,出现撕裂的E1,E2的位置的基因出现丢失,人乳头瘤病毒的自身复制导致而早期基因区的E5,E6,E7的癌基因出现过表达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患病。
2.宫颈癌的筛查以及诊断的方法
2.1 细胞学检测
2.1.1 巴氏涂片 使用过滤器将患者的宫颈组织的细胞的保存液中的血液,黏液去掉,将过滤后的液体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制作成载玻片,进行酒精固定,并进行巴氏染色,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根据受到人乳头瘤的病毒感染的细胞形态的不同进行检查[3]。
2.1.2 组织学检查 患者主要进行荧光镜检,阴道镜检查,宫颈照相等检测。组织学检测中直接对宫颈组织进行检测,在癌症以及病变的早期进行检测,但是在检测中特异性较差。
2.2 病毒核酸检测
通过检测宫颈的细胞中的人乳头瘤的病毒的DNA的浓度判断患者发生宫颈癌的概率[4]。检测方法一般有基因杂交捕获,荧光PCR,基因芯片技术,通用引物PCR,基因微阵列等。
2.3 生物学标志物检测
检测过表达产物一般使用免疫组化检测。由于过表达的产物大多没有特异性,因此,一般只是作为检测的癌症的发展的阶段的判断的方法。在检查中宫颈上皮细胞的p16,p53,ki-67等检测较多,将切除的组织制成切片,将抗p16,p53,ki-67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癌症的恶性进展[5]。
3.宫颈癌的治疗方法
3.1 手术治疗
现在,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等,阴式广泛全子宫切除以及腹腔镜下淋巴切除手术等[6]。
3.2 药物治疗
治疗宫颈癌时一般使用紫杉醇等传统的化疗药物,5-Fu的抗病毒药物,白介素的免疫增强素,疫苗等生物的药剂等[7]。
3.3 放射治疗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一般为体外照射,腔内照射,放疗等。腔内照射在国内一般使用192Ir作为放射源。体外照射一般使用分割放疗,分割治疗可以分为常规分割治疗,超分割治疗以及加速超分割治疗。现在使用治疗宫颈癌中最常用的为放疗,手术治疗以及化疗结合治疗的方法[8]。
3.4 热疗
热疗是一种通过物理的能量在人体中发生热效应,从而使癌细胞的温度升高,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现在热疗有局部的热疗以及全身的热疗。
3.5 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主要有插入抑癌基因,阻断癌基因,自杀基因以及免疫基因治疗等。
4.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最可怕的杀手之一,宫颈癌的死亡率很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女性死于宫颈癌[1]。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瘤的病毒的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诊断中可以使用细胞学检测(巴氏涂片,组织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其中组织学检查有荧光镜检,阴道镜检查,宫颈照相等检测,可以在癌症以及病变的早期进行检测,但是在检测中特异性较差。病毒检测有基因杂交捕获,荧光PCR,基因芯片技术,通用引物PCR,基因微阵列等。在治疗中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热疗,基因疗法等。其中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等,阴式广泛全子宫切除以及腹腔镜下淋巴切除手术等。药物治疗有传统的化疗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素,生物药剂等。放射治疗一般为体外照射,腔内照射,放疗等。王楠等[9]研究的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1]陈梦圆,王艳林.miRNA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26(1):73-75.
[2]陈美玲.宫颈癌实验室筛查方法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5):638-640.
[3]刘帅斌.肿瘤微环境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8):585-587.
[4]张楠.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2):101-103.
[5]陈丽羽,刘禹熙,姜俊竹等.宫颈残端癌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103-103.
[6]付璐璐,谷春会,张静文等.宫颈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6176-6178.
[7]张双玲,江高峰,吴磊等.长链非编码RNA在卵巢癌研究中的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1-73,76.
[8]温丽文.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169-4170.
[9]王楠,马蓉,吴建中等.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