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小儿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2018-01-17王操金祝尚献会罗震
王操 金祝 尚献会 罗震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普胸泌外科 贵州 遵义 563000)
在临床上,成人胆囊结石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较低,近年来,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儿童胆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目前在小儿胆囊结石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经腹腔镜辅助实施胆囊切除术[1],该治疗方法不但创伤小,而且恢复较快,其临床疗效显著,广受好评。本文就临床上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胆囊结石的疗效展开进一步探讨,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胆囊结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胆囊结石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12岁,平均(9.5±1.3)岁,病程7d~4年,平均(1.8±1.3)年。40例患儿中,12例为急性发作,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疼痛,少数患儿出现了消化不良、恶性呕吐等症状,入院后,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本次研究中所入选的患儿均在B 超检查下经小儿胆囊结石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并排除合并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胆总管结石的患儿。
1.2 方法
40例患儿入院后,均经腹腔镜辅助实施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前,给患儿放置胃管及尿管,并在气管插管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为避免空气进入胃中,在麻醉的诱导期对小儿的中上腹实施适当的加压[2]。应用腹腔镜及相应的完整器械进行手术,将腹压设定为6~10mmHg,在患儿的脐部设置观察口,并在腹白线或者左上腹处设置剑突主操作孔,在手术视野中,观察胆结石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孔法”进行胆囊切除术[3],术中,先显露Calot三角区,分离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并应用Hem-O-Lock分别将其夹闭,采用电凝钩将胆囊从肝部分离出来,然后应用电灼切除胆囊,对于粘连严重并出现炎症的患儿,应将引流管置于腹腔内,术后1~2天再拔除。
1.3 观察标准
观察和分析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是否出现。
2.结果
40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20~40min,术中出血量为1~3ml,住院时间为6~120d。手术发现泥沙样结石患儿16例;颗粒状结石6例;单发结石11例;多发结石7例,结石直径3~9mm。术后1例患儿出现低热情况,经治疗已痊愈,其余患儿未出现并发症,都已顺利康复出院,跟踪随访6个月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且发育良好。
3.讨论
临床上,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成人,小儿胆囊结石主要的发病原因是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及胆汁淤滞,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现出过于饱和的状态,进而致使胆汁沉淀析出结晶,结石因此形成。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小儿胆囊结石发病原因与溶血性贫血、血液胆固醇升高和胆道感染有关,临床上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症状不明显,婴儿胆囊结石的主要表现为黄疸,但不会出现明显腹痛,较大点的儿童胆囊结石受结石大小和有误炎症等影响,会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剑突下疼痛等症状,并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另外,受患儿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在描述腹痛和腹痛部位时,容易出现描述不准确和错误,导致漏诊或误诊。儿童的大网膜相对较短,胆囊壁较薄,若胆囊结石未及时有效治疗,极容易发生胆囊穿孔或肝源败血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患儿确诊为胆囊结石后,通常会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便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创伤小、出血量低,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与成人的手术相比,儿童的胆囊切除手术难度较大,在选择腹壁Trocar的位置时,临床上更常见的方法是“三孔法”,使用的腹腔镜一般<5mm以使创伤最小化。另外,由于儿童胆道间隙不大,胆管壁薄,组织相对较软,胆总管相对较细。因此,在分离和解剖Calot三角形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凝钩,使用分离钳解剖三角,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4]。小儿的胆囊结石体积大多较小,容易被挤入胆总管,导致残留现象,所以,手术时应将胆囊管采用Hem-O-Lock合成夹夹闭以避免结石进入。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胆囊结石治疗,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临床治愈效果显著,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各项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