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2018-01-17许金芳
许金芳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8)
无症状心肌缺血(Holter)临床又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一般是指患者有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但又缺乏心肌缺血相关主要症状[1]。早期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对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本文就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取常规心电图监测和Holter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60~91岁,平均(70.2±5.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4例,稳定型心绞痛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DMS三导动态心电仪,24h全程详细记录患者的生活日志与相关症状,心电情况
由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在做Holter监测前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缺血型ST段诊断标准:缺血型ST段以1×1×1规则为诊断标准,当ST段水平或下斜下降>0.1m V,持续时间≥1min,2次阵发性缺血间隔至少1min。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检查与Holter检查结果比较
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35例(29.17%);Holter检出心肌缺血74例(61.67%),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PMI)51例68.92%,SMI23例(31.08%)。两种方法的心肌缺血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心肌缺血发作情况
PMI的ST段下移程度与持续时间为(0.23±0.06)mV、(257±163)ms;SMI的ST段下移程度与持续时间为(0.21±0.08)mV、(274±175)ms;PMI与SMI在ST段下移程度与持续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SMI的昼夜分布情况
SMI共发生241阵次,其中上午6~l0时的发作频率最高,共134次,占55.60%;而在午夜~上午6时的发作频率最低,共26次,占10.79%。SMI的昼夜变化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SMI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因素多与心肌肥厚程度、冠状动脉受损程度、受损数目、心肌耗氧量、个体痛阈不同等有关[3]。此外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或活动时体内β-内啡肽类镇痛物质升高,引发其机体的疼痛警报系统异常,导致疼痛敏感度降低,也有可能引发SMI的发生[4]。SMI在各种冠心病病程中广泛存在,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临床可将其认为早期冠心病,随着患者病情发展,可引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olter检出心肌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早期采用Holter监测检出率较高,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Holter监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从而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临床早期预防及判断老年冠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