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干酪乳杆菌联合常规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短期转归的影响
2018-01-17胡小莉潘涛
胡小莉 潘涛
(1成都市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212)
(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 成都 6102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患者通常有发病缓慢、病史长、病情容易复发等特点,有相关学者指出该病与患者饮食习惯、家族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通常采用抗生素(如美沙拉嗪)、调节免疫反应等方法进行治疗[1]。经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免疫系统失衡和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或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理论上来讲,将益生菌融入到传统的治疗方法当中,将会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另确有研究证实,采用干酪乳杆菌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干酪乳杆菌联合常规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短期转归的影响,故选取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以下分析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脓血便等症状。其中患者均为轻度或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22~54岁,平均(39.2±5.3)岁;初发21例,复发27例;病程0.5~11年,平均(3.1±0.6)年。排除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病、细菌性痢疾等所引起的腹痛、腹泻症状的患者;排除对本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患者诊断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中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且患者及家属均在医师告知下愿意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生素抗炎等常规治疗方法,且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生活干预,要求患者控制饮食,避免辛辣酸冷食物,戒烟、限酒,避免服用牛奶、海鲜等易加重病情的食物,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患者需每日口服干酪乳杆菌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持续治疗4周的时间。
1.3 疗效观察标准[3]
显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体征基本无异常,肠镜检查见结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肠镜检查见结肠黏膜部分好转,炎症较轻;无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无明显好转。
2.结果
经联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发生好转,且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脓血便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具体数据如下:26名患者显效,20名患者有效,2名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5.8%;患者中出现恶心3例、头晕1例、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6/48)。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以往在国外较为常见,但在我国近年来病例数明显增加,这有可能与国内肠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有关,也有可能与国内生活习惯、饮食方式西方化有关。该病至今未有明确表述其发病机理的资料,通常认为遗传和饮食习惯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手段,水杨酸类药物是主要运用的药物,但如果长时间治疗,患者易产生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了临床疗效的不尽人意。临床上,水杨酸类药物常用来抑制结肠黏膜中白三烯和前列腺素E2的生成,缓解患者结肠炎症反应,帮助结肠黏膜的修护与重建。然而,常规的治疗方法忽略了肠道微生物菌群这一关键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病灶常发生在肠腔内细菌浓度较高处。通常情况下,在正常人的体内,肠道菌群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有序的排布在肠壁各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微生物稳态环境,对维护肠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如果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紊乱,其对肠道黏膜的养护作用会大大降低,而肠道黏膜损伤则会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结构,形成正反馈,造成恶性循环。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甚至引起严重的肠道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反应与菌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反应可显著减少患者肠道有益菌群所占的比例;传统抗生素辅以干酪乳杆菌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高达50.0%至85.0%,主要表现为益生菌群减少,致病性细菌菌群显著增多,使用干酪乳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因而,干酪乳杆菌联合常规治疗是一种更明智的治疗方法,既能通过抗生素抗炎,又能通过改善菌群,对致病菌造成一定抑制,加快肠道粘膜恢复。本分析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联合常规治疗能通过重建和维持肠道正常微生物生态,提高对结肠黏膜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从而显著减少患者临床症状,达到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