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农学类“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2018-01-17王洪义盛云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王 宁 郑 雯* 王洪义 盛云燕 纪 鹏 张 涛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2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9)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正在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已进入了市场化的时代,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1]。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进一步指出了应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校企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2015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了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不紧密,且与实践相脱节。随后教育部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相应地提出了要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4]。

本研究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和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适应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特点的“3+1”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通过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探索出更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1 优势分析

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5]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还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使得高校和企业供需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就目前来看,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而“3+1”校企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技术和行业信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而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终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校企协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先进、应用、实效。

1.2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6]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学生在企业中吃、住、练,通过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学生还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弥补不足。

1.3 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7]。同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和生产实践的实际锻炼,教师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双师素质的提高,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1.4 有利于企业提前进行岗前培训 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都会希望对方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工作后能够马上上岗,但当前高校的许多毕业生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很缺乏[8]。此外,企业在招聘人才后会进行岗前培训,但一般时间都较长,而且成本也比较高,还会面临培训后的人才会随时跳糟的风险。而目前的“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则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能够积极为企业量身订制所需人才,实现了就业前就进行岗前培训,为企业节省了开支,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双方利益关系失衡,诉求不一致,难以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9]对学校来说,对校企合作的实质和学校办学的目的意义还完全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理解和把握,另外虽然双方有合作意向,但校企双方办学理念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别,难以协调。有的学校对校企合作投入不足,无法解决学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考虑不多,理解不深,呈消极状态。而对企业来说,有的企业单方面去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和他们无关。虽然一些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很重要,但是培养人才周期相对较长,同时耗钱、费时、费力,加上人才流动性强,因此,这些企业宁愿去人才市场上去招聘有经验的人才,也不愿意与院校合作去培养人才。结果造成校企合作进展缓慢、合作虽合作协议多,但实质开展内容少的现象。

2.2 激励保障制度缺失,评价难量化,检查考核及激励措施不到位[10]监督制度不健全,政府背景的专门监督机构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没有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高校与企业在双方合作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的监督和保障上还不完善,另外,在校企合作中的奖惩制度也不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只是过多的对不履行义务及违法行为进行惩罚,而唯一的激励措施就是免税或税收优惠,单一的这种激励方式,使得校企合作力度有限。

2.3 学校积极性大、企业积极性小 现在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教师通过个人感情去联系企业,企业碍于面子和关系不得不接受学生实习,这种合作的生命力是短暂的,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何真正让学校有热情,企业也乐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可能还得从根源进行深入思考,即学校培养的人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接受,而企业想真正要接受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将这些问题研究明白了,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加顺畅,也更持久。

3 对策建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概念是针对特殊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而要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就要以普及教育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协同育人被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针对企业需求,提出了“三结合、两贯通、两强化”的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在校企协同育人领域,积极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3+1”校企合作育人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一些院校前期的尝试,这种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可以大范围推广的。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校企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学校育人定位,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但重点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3+1”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保证“3+1”顺利开展的前提,尤其是必须课程的调整,在前6个学期修完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大四时可以到企业去实习。农学类专业是一门季节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具有季节性,只有教学计划调整到位,才能保证顺利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有针对性的实施分方向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尤其是结合农学实践生产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深入了解未来可能工作的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产生兴趣,形成探索欲望,提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3 建设校企两方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来完成,需要学校和企业有针对性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应该多接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而企业教师除了从生产实践技能方面去指导学生外,自身还应该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3.4 紧密结合专业,建立稳定实习基地 有稳定长久的实习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所以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从生活、学习、实践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以保证实践工作的稳定开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