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美县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17达娃罗布
达娃罗布
(措美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措美 856900)
措美县位于西藏山南市南部,县域国土总面积4177.2km2,耕地总面积933.33hm2,草场面积37.11万hm2。畜牧业是措美县牧区人民的主业,是广大牧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柱。
1 当前措美县畜枚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畜牧产业稳定发展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年末牲畜总头数为142488(只、匹),肉类产量2047.5t,奶类产量4442.48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44.8万元。
1.2 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近年来,措美县通过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开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2017年措美县畜牧业收入为7538.81万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89.61%,畜牧业已成为措美县牧区人们的主业。
1.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措美县始终把高原无污染牦牛这一优势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先后从桑日、江孜等地引进良种牦牛和黄牛,进一步扩大了优良品种的推广范围,提高了畜种品质和畜产品质量,使畜群和畜种结构更加合理,为实现全县牦牛品种的彻底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措美县畜牧业科技发展迅速,畜牧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以草地围栏为基础投放建设的人工饲草地、牲畜改良、疫病防治三大体系的建设工作也不断得到完善,现已建立了县、乡兽防管理和科学体系[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然灾害烦繁,基础设施滞后 措美县地处于海拔42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县,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措美县雪灾具有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的特点,阻碍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县域内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薄弱,偏远自然村至今不通电话,信息闭塞。能源方面,生产生活用能总体紧缺,水利设施建设虽有了一定进展,但并不能令人满意。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给牧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阻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3]。
2.2 商品意识淡薄,产业流通滞后 长期以来,措美县的畜产品市场一直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徘徊的畜牧业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物与物交换、牧民交换的传统贸易形式和个体商户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日常用品走村串户换取皮、毛等新产品的易货贸易形式。
2.3 草畜矛盾突出 目前,措美县农牧民的惜杀观念尚较严重,有隐瞒出栏牲畜的情况,形成草场超载过量,“三灭”不及时,冬春草场分不清,重放牧、乱放牧等致使畜草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越冬饲草、饲料奇缺,导致性畜“夏旺、冬瘦、春死亡”,反映在牧业生产上,表现为牲畜的繁殖率低,仔畜成活率低,商品出栏率低,成畜死亡率高的问题。产草量低、载畜过量的乡镇,把过去的草场轮流放牧制度变为终年放牧,加剧草场的沙化、退化和草场生产力下降。
3 对策建议
3.1 合理利用,严格保护现有天然草地 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将草场的管理、使用权落实到户。切实加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行以草定畜,防止超载过牧[4]。
3.2 加强品种选育和结构调整 牦牛、藏系绵羊和藏山羊是措美高原上长期禁进化和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牲畜品种,是当地群众的重要财富和宝贵的物质资源。在保护好地方畜牧遗传资源的同时,措美县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通过杂交改良形成了一个适应措美高原气候耐寒、粗放、抗病力强、繁殖性能较高的优良品种。
3.3 加强防抗灾及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的抗灾储备点和其他物资装备的基础上,根据雪灾的特点、规律和需要,在易灾区再增加多个防抗灾储备点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加抵御灾害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抓好畜牧业防抗灾工作,建立职能明确,组织健全的防抗灾物资贮备、抗灾草场使用、牲畜棚圈建设和牲畜适时转场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3.4 强化动物卫生防疫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对配套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加快建设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深化乡镇改革,建立起以乡镇单位的综合服务所,继续培养热爱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留的住、用的上、责任性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3.5 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是引导牧民群众牢固树立商品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生产经营必须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流通,使畜产品变成商品,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快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活畜交易市场等各级各类市场建设。落实畜产品流通政策,进一步放开畜产品市场和价格,建立健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县城所在地、重点乡镇、交通沿线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策优惠的优势,加强团结畜产品购销体系建设。三是建设牧区市场,搞活流通,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组织参与市场建设和畜产品流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组成运输、销售等经济实体,带动牧区市场发展。结合农牧区优惠政策,免征特产税、畜产品流通环节税等税收,促进牧区市场的流通。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自然经济和惜杀惜售等陈旧观念,正确认识加大出栏与増加收入的关系,增强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四是加强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社会化服务,使之尽快变为群众的实际收入,增强群众加大出栏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