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8-01-17沈高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代化人才

沈高峰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打造一支思想合格、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农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就需要有新型农业人才为其提供支撑。

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化农业需要应用技术型农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重点。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率以及农产品优质化率[2]。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农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这导致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根据农业部最新调查数据,2016年末全国农村应用人才总量接近1900万,但仅有不足5%的人员到乡村就业[3]。

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年青后备力量缺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也是“青黄不接”,队伍老化问题严重,农技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要针对新农村、新农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化农业需要复合型农业人才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求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产量目标转变为质量、 数量和综合效益的协同多目标,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过度分割的分段式农业向全产业复合型农业产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经营主体向家庭农场、合作社、“互联网+”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等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这就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推动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然而目前农业复合型人才奇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农业人才,使之具备全产业链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能为中国农业经济转型起到开渠引水的作用。

1.3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化农业需要创新型农业人才 农业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现代化是以高产、高效为基础,绿色安全为前提,具有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特点,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农业体系。创新型农业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创新型农业人才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经济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因此加快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由传统的种植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形成农业产业发展内生原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2.1 以立德树人为抓手,培养“一懂两爱”新农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些重要论断,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就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新时代的“三农”人才队伍。真正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领头人。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三农”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党课、团课、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其次,地方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将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延伸到农村基层一线,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实践中体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理念。

2.2 创新招生就业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新要求 地方农业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创新招生就业模式,适应乡村振兴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让更多高素质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招生层面上,积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免费农科生招生、“定向委培”试点,参照培养免费师范生、医学生的政策,实施招收免费农科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规定毕业后在农村或农业企业工作时间的最低年限。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选择农科类专业尤其是本地区农村建设急需领域的专业就读,在政策上国家应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同时,规定毕业后必须回乡支农。在就业层面上,大力倡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一方面优化了农村人口结构,提高了农村人口素质,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输送了带头人和引领者,使他们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动城乡人才的逆向流动,让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基层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为农村基层干部的骨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为现代农业培养“适销对路”的新型农业人才。

2.3 创新学科设置,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业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农业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地方农业高校要围绕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本地区现代农业的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农业或大农学的思维创新学科设置,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设置,优化和创新专业设置,调整种植类、养殖类、工程类、经营类等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与就业衔接,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突出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科设置,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精技术、擅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创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新型人才。

2.4 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手段,培养“乡土”农业人才 应用能力培养要结合本地区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方向,调整和重组当前的教学内容。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摒弃“黑板种田”、“实验室养鱼”与生产实际脱离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科毕业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地区特色的应用型“乡土”农业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就是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充分利用高校的实验平台、实训基地,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论文设计等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调整教学计划,把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农业的生产周期相结合,实现从种到收、从养到收的全过程全周期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自身实用性技能。逐步培养成的为农业领域的实用人才代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和引领人,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现代化人才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