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会诊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索
2018-01-17甘媛媛
甘媛媛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1.会诊工作中存在问题
1.1 医生缺编,会诊积极性有待提升
在医院相关规定中,参与急诊医生需要在10min内到达指定岗位,日常科间会诊任务需要在48h内完成。但部分医院存在医生缺编现象,临床医生处于高负荷工作劳动状态,导致工作强度过高,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按成会诊。而且在会诊任务中,医生参加会诊工作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所获报酬与实际工作强度不符,造成医生会诊积极性不高。
1.2 会诊申请较为简单,干扰必须性会诊
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医患矛盾逐渐增大,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逐渐提升,为了规避风险,并防止举证责任倒置或引发家属抗议,部分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会频繁申请会诊,导致会诊次数过多,其中夹杂很多不必要的会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诊效率,最终影像医疗治疗[2]。
1.3 亚专业偏差和监管困难
由于现阶段临床学科划分较为细致,也会导致专科医生思维受到严重局限性,对本专业或亚专业之外的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和操作等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如果会诊人员未考虑邀请科室的亚专业诉求,专业以及亚专业之间存在的偏差会造成会诊效率大幅度降低,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重复会诊,导致会诊质量降低,达不到标准水平。
而且在会诊进行过程中,会诊工作量巨大,而且原本电子病历系统缺少会诊监管功能,医务管理部门很难对所有会诊进行全面、有效监管。而且在医师缺乏的基础下,一些复杂会诊只能局限于住院医师层面,导致技术支撑力度有所不足。
2.加强医务管理,提升会诊质量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型会诊制度的普及,在原有会诊制度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管理改进,并且完善临床会诊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制度。
2.1 严格规范会诊管理
(1)在总住院医师会诊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其会诊流程。研究生普遍缺乏临床经验,而大部分医院均要求总住院医师必须由本院医师担任,而且研究生只能担任助理,以总医师助理的身份进行学习,而且没有资格参与会诊[3]。急会诊由总住院医师先行参加,如果无法处理,则通过总住院医师立即联系上级二线医师会诊。
(2)细化会诊排班。由专科派遣专人负责医院会诊,并且全院大会诊须由科主任主持,而且会诊排班细化到亚专科。
(3)会诊医师资质要求具体化。科间会诊要求主治或以上职称医师完成,全院大会诊要求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完成。下级医师无资格参与,且不能代参与。
(4)专科会诊责任明确。会诊班医师联系本专科同级别医师进行会诊。本人无法完成,则要求相应等级医师进行会诊。
(5)会诊时限要求。急会诊10min内到达会诊地点,平会诊要求48h内完成。
2.2 提升会诊积极性
(1)会诊管理和科室收入与个人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被邀请医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会诊地点,如果未能有效配合会诊进行,影响职称晋升和月收入。
(2)提升会诊收入。医院每年拨出专用款项,用于给予会诊医师额外会诊费用,大幅度提升会诊服务收入。
2.3 提升会诊效率
(1)严格把握会诊指征。不能向下级医师提出会诊需求,而且急会诊和科间会诊必须通过主管医师进行申请。在会诊申请之前,要及时查看患者病情,对讨论内容做出提前构想。
(2)充分做好会诊前准备。避免因辅助资料不齐全而导致会诊效率下降,并且由专人进行病情介绍。科室主任主持院内大会诊,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可由医务部出面干涉并监督[4]。
3.加强管理效果
随着新型会诊机制开展,我院对会诊效率进行同期分析,发现在新型会诊实施后,会诊得到了显著改善,会诊有效性意见增加,而且医师对于会诊积极性有明显增加。
4.未来展望
4.1 进一步强化会诊质量,将会诊评估纳入电子病历系统
现阶段虽然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且在各大医院得到普及,但仍有部分基层医院在提出会诊需求时通过递交纸质申请单,并且由医务部进行监管。急会诊、科内会诊或是科间会诊主要通过电子病历进行申请,但系统目前缺乏跟踪和反馈机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提升其对会诊的监管机制,将会诊评估系统纳入电子病历当中。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点[5]:(1)会诊医师资质;(2)会诊效率;(3)会诊质量;(4)会诊服务态度。医务部要积极收集患者反馈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会诊进行有效监管,并且将评分机制引入会诊当中,最好可以搭配相符合的赏罚措施。
4.2 合理安排会诊,督促临床科室优化会诊安排
医院要求在每个专科进行排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诊班、门诊、手术等不便离岗或者换岗过程中出现工作日冲突,尽量减少医生工作压力,也可以确保门诊、手术等质量和效率。而且在排班过程中,需要加入人性化理念,考虑医生本身,尽量避免强迫医生参与会诊,造成医师积极性下降,对后续工作造成阻碍,不利于医院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