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镇静镇痛的观察及护理
2018-01-17林海莺
林海莺
(福州总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机械通气治疗目前在ICU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患者在ICU的应激环境中,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伴有疼痛症状。目前临床主张将镇痛、镇静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的辅助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以减少机体代谢和氧耗,防止人机对抗[1-2]。本文将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治疗的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2016年3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59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患者意识清楚,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语言障碍、长期应用阿片类或镇静剂类药物以及妊娠及小儿患者。患者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9.3±2.5)岁,机械通气时间1~6d,平均(2.8±0.5)d,其中经鼻机械通气26例,经口机械通气24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9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经口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选择为持续气道正压模式,呼吸频16~l8次/min,潮气量8~12ml/kg。经静脉导管缓慢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进行诱导,同时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注射液和右美托咪定注射液。
1.3 护理方法
1.3.1 病情观察 患者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如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氧分压,同时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此外镇静镇痛过程中会使患者心率减慢或增快,导致血压下降[3],因此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必要时可给予有创血压监测。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对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价,一般来说CPOT评分应维持在0~2分,RASS评分应维持在-1~1分[4]。大剂量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要做好严密监测,以避免或及时发现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1.3.2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口腔及呼吸道护理工作,口腔内加牙垫固定,防止患者烦躁时咬闭气管插管。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吸痰前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掌握吸痰技术,及时吸进气管及口腔内的痰液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正确有效地气道加温湿化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维护呼吸道的生理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应作为污水处理及时倾倒。理想的气囊压力应低于毛细血管渗透压,既能达到有效封闭气道又可防止气囊对气道黏膜的压迫性损伤。为防止气囊压迫造成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确保人工气道的功能,必须常规检测气囊压力,最适的气囊压力为18.4~21.8mmHg。同时加强对各种管道的管理,加强巡视,妥善固定,防止受压、弯曲、滑脱[5]。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局部按摩受压部位,并协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以防压疮及静脉血栓的发生。
1.3.3 每日唤醒 镇静镇痛过程中患者需每日唤醒,即每日在一段时间暂停使用镇静镇痛药。当患者能够清醒回答3~4个简单问题或出现躁动感或不适时则认为唤醒成功,然后重新从初始负荷剂量的一半再次进行镇静镇痛,逐渐达到所需效果[6]。每日唤醒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防止由于停药引起应激和躁动,导致人机对抗及非计划性拔管。
1.3.4 心理护理 对于无法进行语言沟通者可通过制作小卡片与其进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7]。对于能够进行语言沟通者应加强与其沟通,安慰患者的情绪,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ICU住院时间为(4.6±1.3)d,机械通气时间为(2.7±0.6)d,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剂量(517.3±128.2)mg。住院期间2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例患者发生瞻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
3.讨论
机械通气目前在ICU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疼痛以及呛咳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治疗效果。镇静镇痛治疗能够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应激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气管插管不耐受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提早撤机[8]。但镇静镇痛药物使用过程中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采用镇静镇痛药物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记录各种监测指标,尤其是在患者每日唤醒期间,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管道护理等工作,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观念,积极观察并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