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孕产妇预防母婴传播的阻断方式进展
2018-01-17李小利
李小利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重庆 40003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指感染HIV的孕产妇在妊娠、分娩或哺乳期将HIV传播给婴幼儿。随着妇女感染人数的增加,儿童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比例也在增加,甚至达到所有传播途径的90%以上,可见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1]。从健康教育、产科干预、抗病毒药物应用、婴幼儿喂养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大幅降低母婴传播率,达到<2%[2]。由此可见,预防和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Prevent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PMTCT)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现有的各种PMTCT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针对HIV孕产妇的母婴阻断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1.健康教育
对包括未感染者在内的所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PMTCT最有效的手段,从经济学来讲,是最具有经济效益、实施性高、可持续性的干预措施,与使用AIDS抗病毒药品及疫苗研制相比,健康教育成本要低得多。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妇女的HIV感染,从而避免子女感染。因此婚前、孕前及孕期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是PMTCT的首要而又重要的一步,从源头上减少孕产妇的HIV感染,降低新生儿的母婴传播。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仅仅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在普及性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坚持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各种途径,如学校普及教育(纳入中学必修课程)、社会重点宣传(电子传媒、印刷制品、各种面对面的现场活动)、医院精准指导等的健康教育模式,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可持续性的循环。
2.产科干预
2.1 是否继续妊娠
有研究显示,随着PMTCT工作的深入开展,医务人员及HIV感染者逐渐认识到现有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大约九成的HIV感染孕妇选择继续妊娠。意大利在2002—2008年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84.1%的HIV感染孕妇选择继续妊娠,英国的一项监测研究也显示,HIV感染孕产妇的继续妊娠率从70.4%(1990—2003年)上升到96.6%(2004年—2006年)。
2.2 终止妊娠方式
WHO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指南中提出HIV感染不是剖宫产的指征。有研究显示,孕早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当产前HIV产妇病毒载量<1000贝/mL时,不再把HIV作为剖宫产的指征。关于剖宫产能否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多年来在国内外的学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外亦有多项研究表明,在临产前或胎膜早破之前行择期剖宫产术与其他分娩方式相比,围产儿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可以避免婴儿在经阴道分娩时HIV阳性孕妇的阴道分泌物进入到胎儿的眼睛、呼吸道等而发生感染。
3.抗病毒药物应用
3.1 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
MTCT可发生在妊娠开始后的任何时间点,我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中规定,孕期或临产发现感染、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产妇,应即刻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齐多夫定(AZT)300mg+拉米夫定(3TC)150mg+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LPV/RTV)400/100mg,2次/d;或者AZT 300mg+3TC 150mg,2次/d,依非韦伦(EFV)600mg,1 次/d。但因妊娠前13周是胎儿器官形成阶段,这期间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故有研究建议抗病毒应从妊娠14周开始[3]。
3.2 新生儿药物治应用
新生儿出生后除常规用流动温水冲洗干净其身上羊水及血液外,我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中规定,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其用药时间为:母亲孕期即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药至出生后4~6周;母亲产时或者产后才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用6~12周。母亲哺乳期未应用抗病毒药物,则婴儿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母乳喂养停止后1周。其可用药物为奈韦拉平(NVP)、齐多夫定(AZT),其药物均为国家免费提供。但因为新生儿的检测具有滞后性的客观存在,出生未诊断就一律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私密性的曝光等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4]。
综上所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采取具有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政府为主导,提供相应的政策、法律及经济支持,做好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在有相应保密措施下尽早告知其HIV感染情况及注意事项,孕产妇采取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新生儿提倡人工喂养并尽早口服抗病毒药物,落实阻断跟踪等。多管齐下,最大程度降低HIV感染的母婴传播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才能有效实现PMTCT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