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1-17苏星华
苏星华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极为常见,且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骨折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加之老年人群因年龄的增长多伴有骨质疏松,因此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存在一定难度[1-2]。既往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早期固定可减少肺部感染、褥疮等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但易发生因不稳定型骨折和骨质疏松造成的内固定失败[3-5]。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手段,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73~98岁,平均(83.21±3.5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09±1.15)d;受伤原因:21例意外滑到,12例交通事故。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74~97岁,平均(83.34±3.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4.15±1.28)d;受伤原因:23例意外滑到,10例交通事故。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年龄均>70岁;无手术禁忌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伤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并发影响生命的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依从性差或不愿意参加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实施全身麻醉,完成后指导患者取仰卧位,C型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在股外侧取切口,沿大腿外侧与股骨平行向下,逐层切开使股骨大转子下缘肌肉起点与股外侧肌暴露,对骨折移位及骨质缺损情况进行仔细查看,并在直视下完成复位,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骨折块骨膜的完整性,完成后放置接骨板,用克氏针固定,并置入3枚导针,C型臂X线机检查位置良好后拔除导针,钻孔置入锁定钉,检查螺钉固定后,逐层关闭切口,术毕。观察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麻,取侧卧位,切口取在髋关节后外侧,并逐层切开使髋关节暴露,屈膝、髋关节内旋,显露外旋肌,T形切开关节囊,锯断股骨颈、扩髓,由小到大至骨皮质内面,用骨水泥填充并安置股骨假体柄,若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可利用骨水泥的黏附力,将碎骨块黏在骨缺损处,之后用捆扎带固定大转子或小转子,检查关节活动度、下肢长度无误后,进行冲洗,缝合关节囊,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两组均进行抗感染、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并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康复。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7]标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总分100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优秀例数与良好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即为优良率。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经不同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对照组 33 65.61±3.78 232.35±44.42观察组 33 54.34±2.32 153.57±31.64 t值 14.597 8.298 P值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术后观察组出现2例(6.06%)肺部感染,对照组出现6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30.3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8,P<0.05)。
3 讨论
高龄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均会出现退化,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差,出现骨质疏松,经常发生因跌倒所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8]。该骨折虽不会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但因老年人年龄过大,基础病多、机体多项功能减退等原因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使得原有病情加重,从而造成患者死亡[9]。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高龄患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10-11]。既往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以内固定治疗为主,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成功与否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术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关节功能障碍与废用性肌萎缩,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2]。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存在一定不足,临床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开始主张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一开始虽存在较多争议,但随着近些年的广泛应用已被临床医师与众多患者接受与认可[13]。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术后能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情况的发生,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14]。另外高龄患者日常活动量小,假体预期寿命更长,手术成功后可避免返修。高龄股骨转子间股折多因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移位且粉碎,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尽量将骨折复位,并用捆扎带固定,防止假体下沉,促进骨折愈合,最大程度的恢复股骨距解剖关系,为假体固定提供坚实的基础[1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且出血量少,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且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张鹏,杨波,秦之威,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 PFNA-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9):1252-1255.
[2]沈宁江,林坚平,王广积,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1):6-10.
[3]吴畏,李波.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6):537-539.
[4]王庆东,徐向峰,金艳南,等.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2017,29(2):34-37.
[5]孟祥启,王明绪,李南,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0):83-86.
[6]柏文昆,鲁木,胡红耘.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7):1004-1005.
[7]卢晓栋,王奔,徐炜,等.股骨距替代髋关节置换与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1):2466-2471.
[8]万安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0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02-1203.
[9]张勇华,张明胜,朱国权,等.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6):742.
[10]汪礼军,杨秀江,刘剑,等.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117-119.
[11]刘景一,闫军,豆青军,等.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5):455-457.
[12]卫江华,许刚.股骨距替代型髋关节置换术与PFNA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9):1346-1348.
[13]兰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超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2):218-219.
[14]李自强,杜科伟.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2):1016-1019.
[15]傅要武,胡小军.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2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11(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