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如何助力精准扶贫
2018-01-16李航
李航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具有工作队伍专业化、注重人文关怀、可有效链接资源等优势,能显著提升扶贫对象自助能力,特别适合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但在此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也要注意避免出现代替扶贫对象作决定、以“输血式扶贫”代替“造血式扶贫”以及扶贫不精准等问题。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 精准扶贫 社会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实现脱贫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是否做到了“精准”扶贫。专业社会工作是以特定的专业理论、方法和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扶的一个专业和一種职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和技术背景。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为顺利实现精准扶贫的既定目标提供强大助力。
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具有独特优势
具有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能确保入户调查的精准性、贫困对象认定的精准性、扶贫数据获取的精准性、扶贫方法与项目采用的精准性以及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在过去粗放式扶贫模式之下,由于专业工作队伍的缺乏、专业方法的缺失,工作人员很难做到扶贫的精准化,因而导致扶贫的效果不佳。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参与精准扶贫,因其使用的工作方法、模式、流程具有专业性,会根据扶贫对象的差异、致贫原因的不同,差别化地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措施,大大提高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专业社会工作能显著提升救助对象的自助能力。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地为扶贫对象实施粗放的“输血式扶贫”,而是重视为扶贫对象寻找适合的发展机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扶贫项目来提升其自助能力。专业社会工作还十分重视提升扶贫对象动员各种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能力,提升改善贫困户的社会交往能力及扶贫对象群体的自助能力等。
专业社会工作能凸显出精准扶贫的人文关怀。专业社会工作能真正地肯定贫困人群的价值、尊严,并尊重其主体性。专业社会工作能够从人性化的视角深入剖析扶贫对象陷入贫困的社会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后能较快地得到扶贫对象的认可与接纳,这是因为专业社会工作对于扶贫对象致贫原因的分析无一不是围绕其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主体性来进行的。
专业社会工作链接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突出。首先,可以将政府的资金、物品、项目等与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对接。其次,可以将扶贫对象的熟人网络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来。再次,可以有效链接、整合社区资源。最后,可以将社会工作机构自身的资源有效链接并整合,提供给扶贫对象。
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代替扶贫对象作决定。专业社会工作强调“案主自决”原则,即引导、协助案主自己作出决定,因而不能强制或要求案主做出符合工作机构或工作人员个人意志的改变。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要坚决遵守并贯彻这一原则,尊重扶贫对象的选择,让扶贫对象自己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决定,社会工作者不能代替扶贫对象作出选择,更不能对扶贫对象的事务大包大揽。
不能以“输血式扶贫”代替“造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虽然能够快速应对扶贫对象最急迫的困境,解决眼前之忧,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反而会导致扶贫对象养成等、靠、要的惰性。“造血式扶贫”则侧重于根据扶贫对象的问题、需求、潜力、资源为扶贫对象提供合适的项目,扶贫对象通过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劳动与努力,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获得尊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
避免出现扶贫不精准问题。过去,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精准问题,其教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扶贫对象甄别的不精准、扶贫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掌握的不精准、服务团队的不专业造成的不精准、工作方法与工作方案的不适当造成的不精准。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要特别注意克服上述四种弊端。需要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制定和实施科学化的工作方案。
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四个发力点
首先,要保持对精准扶贫介入的可持续性。精准扶贫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专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不是短期性或一次性的工作,需要资金、人员、政策、教育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为了避免暂时性脱贫或反复致贫现象的发生,专业社会工作的持续助力十分必要。广义的贫困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困,还包括能力的贫困、机会的贫困、权利的贫困等,为了从根本上治理上述贫困问题,也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持续助力。另外,为了保证精准扶贫的系统性,即协助扶贫对象应对必须要解决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一揽子问题,也需要社会工作的持续助力。
其次,发掘扶贫对象的优势并增能。“优势视角”是专业社会工作看待工作对象或者扶贫对象的一个独特视角,对于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视角认为扶贫对象即使遭遇了再大的困境,其自身的潜力和资源即自身的“抗逆力”能帮助其实现改变,该视角更多关注的是积极的因素而非消极的因素。当然,如何发现和挖掘扶贫对象的优势,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增能理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该理论往往与优势视角共同使用,同样特别适用于精准扶贫工作。该理论认为,工作对象或扶贫对象天然具有某种克服自身困境的优势,但现实中却常常表现出无力感。因此,作为扶贫对象外部环境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该给予积极的介入,协助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权利、责任、需求等,协助扶贫对象认识到通过改善外部带有某种压力的环境,自身的无力感是能够改变的。
再次,积极促进扶贫对象融入社会。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扶贫对象的社会融入困难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社会融入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扶贫对象的谋生能力欠缺、心理自卑、社会支持不足等。综合考察扶贫对象的社会融入困难,其根本症结在于该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过少、范围过小。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拓宽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为此,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扶贫对象积极构建由政府、社区、社工机构、熟人网络组成的多重社会关系网络,其中扶贫对象位于中心,其余主体位于外围围绕着扶贫对象,形成交叉互动的格局,扩大扶贫对象的社交范围,减少自我封闭,进而积极地融入社会。
最后,协助扶贫对象经济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如果说解决扶贫对象的经济贫困是精准扶贫的治标之策的话,解决扶贫对象的精神贫困则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道。这是因为很多扶贫对象迟迟不能脱贫或者短暂脱贫后又重新返贫,其中的根源就在于精神的贫困。所谓精神贫困是指扶贫对象存在着明显的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导致无论来自外部的资源和支持多么有力,也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其摆脱贫困。对扶贫对象精神扶贫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经济扶贫的难度。因此,要想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切实效果,必须要解决扶贫对象的精神贫困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在应对这一问题上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为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蒙艺、徐宪:《助人自助与社区治理——来自英国的历史经验》,《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1期。
②汤夺先、任嘉威:《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责编/谷漩 周小梨(见习)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