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大汖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

2018-01-16崔艺千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村落开发保护

崔艺千

摘 要:古村落是在民国前建村,并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以农业、手工业为重要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此种文化形态拥有多重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潮流中,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古村落进行科学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山西大汖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古村落现有资源和保护现状的梳理,进一步提出保护性的开发策略,为古村落保护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措施。

关键词:古村落;大汖;保护;开发

古村落是在民国前建村,并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以农业、手工业为重要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是传统聚落的一种类型。它通过较为完整地保存历史建筑以及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文化,从而立体记述历史,展现历史,与此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潮流中,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多数古村落过度发达,自身身份和区域文化特色被严重破坏,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本文就以山西大汖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研究,探寻一条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之路。

一、大汖古村落概述

(一)大汖古村历史沿革

大汖村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作为至今盂县发现现存最古老的村落,其始建于北魏时期,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何为“汖”?山水则为汖,本意为瀑布,而大汖名字的来源是原来村山口的3条瀑布。根据民居依山而建的特点,大汖被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

1943年8月10日,敌人为了破坏这里的粮库和军火库,实施惨绝人寰的大扫荡,这里的百姓和八路军为了革命,进行激烈的反击,遭到了残忍的屠杀。

解放后随着国家政策和当地百姓的努力建设,大汖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20世纪50年代,这个远离喧哗都市的古村落的住户也有80多家,人口也达到了360人左右。同时这里从传播知识的学校到村民娱乐的戏班,一样都不少。

1999年,国家实行迁村并镇,全村300多口人都拿着发放的拆迁款投靠亲友和附近富裕的村子或县城。只有17位老人舍不得過了一辈子的地方,留下来继续与大汖相依为命。

如今,大汖的价值被外界挖掘,保护和开发并齐,日渐繁荣起来。大汖古村落已被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中心保护名单,同时被列入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2017年3月30日,盂县梁家寨乡生态旅游区大汖古村文化旅游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大汖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正式启动。

(二)大汖古村落文化资源

1.历史建筑资源

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传统村落聚居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基层的存在。因其地理环境、人居条件的差别和历史演进的差异,其空间形态和表现形式多样,逐渐形成不同形式的“村落文化”。[1]而这种村落文化又会伴着时间慢慢渗透到村落的建筑中,因此,环境造就文化,建筑反馈文化。在大汖中,这种地理环境、文化和建筑的相互融合尤为巧妙。

大汖山高土薄的特殊生态环境造就了奇特的历史建筑,再加上北方地区的审美,使得大汖拥有了独特的历史建筑。第一,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相连却又分离,错落却为一体。整个村庄是建在一个石坡上,当地的黄黏土与石头的混合材料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聪明的大汖人就地取材,砍伐山上的树木作房屋的框架,采集石头加上黏土作房屋的墙壁,最外面再涂抹上一层黄泥来保暖隔热,屋顶铺青瓦防雨防潮,这就是当地房屋的整体风格。而在屋脊、房檐以及门窗上的砖雕和木雕,同样体现了当地悠久的手工艺技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位于我国较北位置的古老村落,它的建筑风格却将我国南方和北方建筑风格糅合为一体。第二,青石板路也是当地的特色,村民们充分利用本地大量的石材,将道路与周遭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天成。看似平常的青石台阶路,其实是先人用最原始的工具一刀一阶挫出来的。第三,佛像奇。大汖村周围几百里的人们都知道,在这个古村落里有7尊佛像,有的是用石头雕刻成的,有的则是用木头雕刻的,当地人们将这7尊佛尊称为“镇山大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尊最大的石佛在一天内的不同时辰称上几次重量各不相同,差异还很大,堪称一奇。

2.民俗文化资源

大汖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民俗上,在创造和消耗物质财富等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传统而悠久。大汖是靠天吃饭、靠地生活的农业村庄。因为封闭的地形条件,这里形成了极具中国传统村落地域性和乡土气息的文化气质,同时特定的自然环境激发了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孕育了特定的生产风格。深山里的大汖石头比土多,村民只得根据山况开垦挂在山上的土地。因此,大汖人不以“亩”丈量土地,而是以“堰”计。由于大汖多山且坡陡石多,导致村民只能舍弃传统的毛驴、骡子担挑货物的农业方法,而是采取人背的方式上山种地。从古至今,背篓这一原本并非北方人常用之物,反而成为大汖人必备的生活和生产工具。

3.特有地质资源

大汖古村作为北方少有的古村落之一,是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温泉景区休闲度假的又一处配套景点,当地特有的高温氡泉更是特色之一。高温氡泉是一股取之不竭的高温含氡地下水,距地表约6-8米深,日出水量5000吨,水温60℃以上。1990年,港台、新西兰、原苏联等地学者前来鉴定水质,证实为稀有珍贵的“高温氡泉”,富含氡、钠、钙、镭、镁等四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养生、美容等理疗保健作用。独特的地热资源吸引了企业工程项目进行温泉开发,将其打造成为温泉度假村。

二、大汖古村落的价值

大汖古村落历史悠久,拥有多重价值。

(一)文化价值

大汖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北方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村落里,可以看到具有藏韵的布达拉宫建筑风貌,还可以感受到皖南风格的秀美青石板路。这些难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使这个小山村蒙上了一层与众不同的神秘面纱。首先,大汖有自己古老的思维方式。他们遵循我国先辈们“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将其很好地体现在环境观念上,从房屋到道路都是就地取材,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周围自然环境进行很好的融合,这与我国近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同时整个大汖村的建筑还遵循我国古老传统又神秘的风水理论,村庄山水环绕,藏风聚气,先人的智慧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处理得浑然天成。其次,大汖的建筑文化也值得玩味。这里的建筑多数都是北魏时期进行建造的。根据当地文物部门所进行的具体调查,村子的那几尊石雕的“镇山大王”雕刻于“北魏永安二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大汖村的整个院落建筑是非常特别的上下二层的古代建筑。这种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显得尤为珍贵。最后,大汖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节日祭祀,比如在农历七月十五,会对包裹着红布的“神像”进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贡品是具有典型民俗特色的油贡。油贡,是盂县人民的最高贡品,也是佛家的大贡品,包括麻叶、蜜枣、钵鱼、莲塔、松等,天、地、神、人都受用。endprint

(二)历史价值

大汖地属北方山区,往北走便是五台山,有着丰富的山地资源。因地势优势,有利于发展山地景观旅游;因地热资源优势,有利于提倡创造独辟蹊径的度假景区环境。同时,清静悠闲的山地居住模式也是为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启了一个新的居住理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汖特殊的太行山峰地势构造,使得当地百姓的劳动生产不能用牲口进行耕作,不能挑扛,只能背背篓。南方农家工具在北方山区使用,也是一项独有的民俗文化了。

除此之外,大汖温泉还有着几段历史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滹沱河沿岸流传上千年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凄美爱情故事。唐朝宰相王允有一个女儿叫王宝钏,到了婚嫁年龄,聪慧的她不喜欢传统的媒妁之言,便通过彩楼抛绣球巧妙地选中了出身贫寒却一直情有独钟的薛平贵。虽然之后父亲一直强烈反对,但她为了爱情宁愿断绝父女关系,与薛平贵结为夫妻。努力进取的薛平贵后来从军征战,甚至不远万里到西凉,痴情的王宝钏在鸿雁岭对面的王子村的一处寒窑里苦苦等了他整整18年。这年间,美丽善良的王宝钏从温柔乡的宰相府住进寒窑,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贫病困顿。意气风发的薛平贵也在艰难的征程中屡遭风险,最终吉人天相度过难关,因赫赫的战功被皇上指婚于西凉国公主玳瓒,并被封为西凉国的国主。但薛平贵一直对自己的发妻王宝钏念念不忘,18年后的寒窑相会成为美谈,他将王宝钏正式封为自己的正宫皇后,这个波折却美好的爱情故事到此结束。我国晋剧的传统剧目——《算粮》,就是淳朴的山西人对家乡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演绎和赞美。

(三)社会价值

大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每个不同的社会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认识价值。由最初的看重其使用价值,满足村民温饱问题的阶段慢慢过渡到现在重新重视它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和寻根文化。

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对寻根文化的热情便日益高涨。文化寻根其实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具体到古村落上的尋根文化,我认为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大汖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百姓的劳作和思维方式,而这种受先天环境影响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大汖的建筑和子子孙孙的生活模式,是一种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社会影响力。对此进行探寻也正是应和了“复兴之路”的理念,体味历史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回顾历史的同时,带着曾经的荣光继续创新着前进。

另外,大汖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周边村镇人民的就业问题,将大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合二为一。

(四)经济价值

大汖的温泉旅游品牌体现了资源优势,把现代人追求的原始自然的休闲景观需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贴合现代价值观的宣传增加了客流量,拉动了当地甚至周边村镇的经济,同时大大提升了大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大汖古村落的开发是一个好的开头。

大汖的开发是建立在对古村落本身传统文化习俗保护的基础上,为了旅游需要对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开发,周边村镇也兴建了应景的“农家乐”,在大汖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节日习俗。民以食为天,虽然大汖地处偏远,食物品种匮乏,但智慧的大汖村民还是创造出了在大汖之外无法品尝到的食物。山上自然资源丰富,核桃、酸枣等太行山脉土特产也是大汖特色之一。这些乡土特色和人文民俗文化是大汖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也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来源之一。

三、大汖古村落的的保护现状

大汖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包括古村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等纯自然性物质文化遗产和农田、园地、作物、景观林等半人工性物质文化遗产[2]以及历史建筑等人工性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体现为整个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包括村民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活劳动经验。据盂县官方出台的《盂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显示,大汖古村落街道复原工程、沿线公路改造及中岔口村改造工程、古村落主题艺术品展示将作为盂县近中期旅游景区(点)重点建设项目。[3]

大汖现阶段的模式是保护和开发并齐,对于古建筑和优美的历史文化遗存,列入文保单位仅仅是保护的一部分,而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才是保护的长久之策。[4]于是在上述大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用旅游开发的形式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在普通的文化体验旅游之上,利用当地特有的高温氡泉的地域资源优势开发了温泉度假和水上乐园,实施了一项因地制宜的创新开发。

通过现有以温泉项目为带动,结合文化旅游的模式,近年来,大汖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大汖温泉旅游和探寻古村落的历史发展吸引了不少摄影师、研究古村落文化的专家学者、向往自然生活的都市人等人群,这些人群的传播会形成一个循环,对大汖扩大影响力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大汖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汖的温泉旅游为大汖古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游客人数为15万,收入约4000万。通过旅游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由于信息的价值具有多维性、延缓性和累积性,一条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经济效果,加大了大汖的宣传力度。此外,旅游开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益。

四、大汖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开发,缺乏统筹规划

保护和开发的最初阶段将两者做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是比较困难的,往往会侧重于开发,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整体发展,对环境和文化等方面造成一定量的损失。首先是大汖的原生态遭到破坏,包括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的损坏。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定会对古村落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修建,而类似于新修道路和新建建筑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纯天然的风景布局。与此同时,旅游带来的巨大人流量对古村落的空气、植被面积、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也会打乱大汖原始的生活节奏,村民的生活生产活动受到阻碍。最后,现代发展观念也会对历史建筑进行“割裂式”的保护发展。因为古村落的现代化发展首先体现在建筑的更新上,各种新型建筑和传统的古建筑格格不入,在整体景观上达不到一致,破坏了美感。而且新建筑和旧建筑不仅在外型上风格迥异,在材料上也是差别很大,钢筋水泥和青瓦红墙不同之处除了质感还有情怀。另一个建筑的问题出在传统建筑的维修上,古村落的建筑物大多年久失修,甚至到了破败的程度,修缮方面一是技术障碍,现代工艺固然发达,但是中国古建筑工艺精湛,修复达到完美是有很大难度的,况且古代的一些建筑材料现代已经无法再复刻出来;二是资金筹集难度大,大汖地处偏远,留居老人大都无积蓄,对屋主人来说整修整个房子无疑是一大笔开支,这时就需要政府出资或者出面向社会筹资修建房屋。而那些可能会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就是另一个难点了。endprint

(二)保护开发内容单一,缺乏整体保护

现阶段保护性开发只能触及单纯的物质建筑,通过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事业,而对古村落居民的生活劳作习惯、人生价值观等文化内涵没有进行发掘、研究,甚至没有产生保护的想法。

重物质轻思想是现在大汖保护中的一个误区,张富利认为,长期以来热门的思维定势是将古村落单单等同于古建筑,认为古村落保护仅仅是将古建筑维修好、保护好即可。[5]除了生态是一个整体外,文化也是一个整体。建筑仅仅是文化外在表现的一部分,更多的文化还是存在在居民的生活生产、村子流传的传说、村民的信仰和各种盛行的节日传统以及独具匠心的手工技艺,甚至还有居民受大山环境影响培养的独特且值得被研究的人生价值观等。这些文化素材都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更是迫切需要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而现在却没有被重视。

(三)保护开发设施滞后,缺乏完整产业链

已开发的温泉和水上乐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硬件设施配置和安全问题值得注意,配套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大汖的温泉旅游项目属于开发初期,设施和观念会稍显不足。对于旅游景点,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服务态度是刚性需求,是大汖旅游值得提升水平的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单纯的资源开发缺乏文化的挖掘必然会带来资源的过度浪费,没有继续发展的动力。

五、促进大汖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策略

(一)以保护为前提,树立整体保护意识

在大汖古村落保護性开发中,需要建立整体保护意识,将保护生态、重建建筑、尊重生活习俗并重。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关系,首先,在开发利用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实时控制旅游客流量,减轻古村落的环境承载压力;其次,进行环保型旅游开发,把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后,从科学的角度对村落改造开发,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发展,减少对古村落地理资源的破坏。而在对古村落历史建筑和景观的维护修缮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古建筑的历史原真性,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其原始风貌。

(二)多种资源合理利用,建构特色文化品牌

在古村落开发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除物质建筑开发可以拉动经济收获效益外,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对大汖古村落的宣传和旅游同样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探寻大汖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此进行保护和传播,打造专属大汖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采用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拍摄短片或者情景剧满足消费者对大汖旅游的多元性和独特性的需要,在享受现代旅游开发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个性。

(三)加强基础设建设,打造完成产业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而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对于大汖来说基础建设是民生工程,加强其基础设施不仅体现在修缮公路、修建停车场、开发温泉等公共设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性基础设施。

首先是交通、建筑,解决好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已初步解决,但还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长久的维护机制。大汖古村落的开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承养上着手,科学阐述氡泉对健康的帮助和疗养作用,同时要保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滹沱河流域生态,使游客得到身心上的充分放松和休养。给水上乐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立健康理念,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林间散步、河边垂钓、温泉泡澡,以消除疲惫、蓄养精神。另一方面从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一是留住传承人,不使大汖成为“空林”。这个问题可以用“职业农民”的办法来解决,“职业农民”就是让他们从事原始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是要进行民俗文化的表演,开办“农家乐”等,让游客真实地体验农耕文化的快乐,比如播种、采摘等。在体验中回顾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培养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

这样的大汖古村才会不单靠天然的温泉资源,而是赋予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使这个古村落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娇,周传发.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三峡论坛,2017,(01).

[2]李霄鹤,兰思仁,余韵.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5,(07).

[3]山西千年古村落“深闺”多年终“枯木逢春”[EB/OL].中国频道《参考消息》官方网站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5/05/21/017622641.shtml.

[4]戴志坚.浅谈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J].大众文艺,2015,(15).

[5]张富利.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村落开发保护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