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恶意APP不能陷入割韭菜困境
2018-01-1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47期
2017年7月31日,工信部发布消费提示,第二季度,工信部组织对55款APP进行技术检测,发现42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恶意APP也乘虚而入。据报道,工信部将恶意APP分为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及流氓行为八大类。应该说,很多消费者均或多或少地下载使用过这些恶意APP。对此,有关部门不能只是提醒用户卸载了事,更要强化监管力度,提高恶意APP开发者的违法成本。一般来说,APP不能卸载、捆绑推广的设置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恶意扣费、窃取隐私更是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和隐私权。一些行为甚至触犯刑法,应受到严厉制裁。《民法总则》规定,非法收集、买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刑法有关规定,非法获取个人行踪信息、通信内容50条的,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見这些恶意APP不仅是违规那么简单,更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解读
规范APP,应强调开发者的主体责任。有关部门有必要出台强制标准,在搜集位置、扣费程序、卸载方法、隐私保护方面设置有利于保护用户权利的底线。凡是突破底线的,不仅应赔偿用户损失,还应被处以高额罚款,且一并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责任。同时,不妨将恶意APP下载数量作为罚款和赔偿金额高低的依据。这样才能倒逼APP开发者和应用商店尊重市场规则和消费者权利,让人们下载使用APP时不必步步惊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