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课文《将心比心》所获得的几点感悟
2018-01-16杜秀琼
杜秀琼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道”与“授业”同等重要,教师讲解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应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些人生道理和处事方法。此外,教师自身品格以及家庭教育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品格;家庭教育;思想教育;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44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将心比心》,其文章主旨采用了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能够“将心比心”,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感悟供商榷。
一、传道与授业同等重要,二者不能偏废
这篇课文的育人功能十分明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思想教育意义非常深远。在国家经济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在孩子心灵深处播种文明的种子,让社会文明、和谐的种子在一片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让孩子们长大后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做人。
人与人之间若能换位思考,必将使人们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于人、于己、于国家三者都十分重要,教师讲解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应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些人生道理和处事方法。
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篇就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启蒙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品格的修枝剪叶者,是一个真正的“园丁”。教师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接班人才。课文中的一段故事、一个素材,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新鲜养料,我们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回忆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做到举一反三和入脑入心。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把“传道”与“授业”相互融合,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健全完美的人格,最终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教化作用。
二、教师的高尚职业品格对学生优秀品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情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至情至性;“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终生努力取得的小小成就,无非是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的真情告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岁月更迭,人们记住的无数教师,往往在于他们为人、为师的品格;他们坚守了自己,更贏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只有严格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教书育人的规范,才可能“为师为范”,才可能师心如水,才可能用自己的言行不断熏陶、感染学生。
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爱教育,首先要有敬业爱岗的精神。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孟子曾提到自己的“人生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亲、乐心、乐业,这就是孟子做人做事的三条准绳,令人高山仰止、对人启迪良多。奉献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尊崇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的职业本质就是奉献自己的知识、才华和毕生精力,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其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爱教育,就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生命定力,就要有接受“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吼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还有一点是,忍得住工资不涨”的多种考验。
再次,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师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教师,一肩挑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师爱承载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师爱担当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没有哪种爱比师爱更高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师爱无声,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缺少几许严谨。师爱是一种最理智的爱,最无私的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教与导的有机统一。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认为,教师的最大价值空间就是站好“三尺讲台”,教师的最大幸福来源就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最大荣辱体验就是“校兴我兴、校衰我耻”。
那么,我们不禁要进一步问,幸福是什么?我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对幸福要求的程度不同。饥饿的人得到一片面包是幸福,卖火柴的小女孩温暖的烤炉是幸福,久病的人得到一缕阳光是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人,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艺术,这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终身追求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工工整整的作业本;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满意的答卷;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家长和学生代代相传的口碑;教师的幸福,来源于无私的奉献和不断的创造;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对教育理想的那份坚守;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拼搏的征程。endprint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优秀品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如春天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棵小树,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一个孩子,只有在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宋真宗主政时期,“陈氏三状元”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他们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仍然严格遵守父亲陈省华制定的家规,每当宾客来访时,三兄弟必然会站立在父亲身后,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
一天,一个县太爷来到陈省华家做客,受到同样的礼遇。这位县太爷性格直爽,便问陈省华:“陈大人为何让三位公子站着?为何不让他们同坐呢?”
陈省华哈哈大笑说:“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做长辈的谈话,小辈应当在旁侍候,这是人之常情啊!”
“可是,你的三个公子是朝廷重臣,我怎么消受得起啊!”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们在朝廷上是官员,在家中只是我的儿子,理应如此!尽忠和尽孝,都是他们的本分啊!”
据史料记载,支撑陈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就是历久弥新的《陈氏宗谱》。该宗谱制定了明确的家规,即“十六务”和“十六戒”,涵蓋了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朴素道理。
“人”字一撇一捺,写“人”只需两笔,做“人”却需一生!陈氏一门三状元,忠君事主,勤政爱民,后人景仰,陈氏家规、家训和家风,功莫大焉!
一户人家,一条家训;一户人家,一代家风。它们伴随了一代代人,启迪了一代代人,也影响了一代代人。
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从《钱氏家训》到《梁启超家训》,一部部家规,灿若星辰;一篇篇家训,语重心长。它们形式迥异,内容丰富,包含了修身、治学、做人、从政等各个方面。
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这些散落在各个年代的家规家训,如一粒粒明珠光彩夺目,又如一页页史诗感人至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认为,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这些家规、家训、家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美好追求,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孟母三迁,这是写在行动上的家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材料。孟母对孩子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大儒——“亚圣”孟子。
岳母刺字,这是刻在肉体上的家训。“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岳飞的一生!沙场搏杀,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中华儿女感人肺腑的高亢之声!
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
家规、家训、家风,都属于家教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春风化雨,家教如诗。一部好的家规,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道”与“授业”同等重要,教师讲解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应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些人生道理和处事方法。此外,教师自身品格以及家庭教育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庄国丰.浅析如何挖掘小学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 邱有才.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影响的研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J].新课程(中学),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