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未发行的“特区货币”

2018-01-16周溪舞

华声 2017年23期
关键词:港币图景特区

周溪舞

1981年和1982年,国内经济界、金融界、理论界对发行特区货币问题广为关注。在有关的研讨会和刊物上,特区货币问题成为议论的热点。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曾经准备发行特区货币。今天知道这件事的人已经很少了。作者是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就调来工作的老同志,曾担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负责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并直接分管金融,亲身参与了这件事。

为什么考虑发行特区货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创办经济特区的时候,外商(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商人以及侨商等,下同)到中国境内投资,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引进外资的法律不健全。另一个问题就是货币问题。

那时我刚到深圳不长时间,一位好朋友正好来深圳办事,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去陪朋友。朋友临走时,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愧疚,我决定自己出钱,到一家有名的饭店款待一下这位朋友。吃完饭后,当我拿出钱准备结账时,服务员告诉我,饭店不收人民币,只收港币和外汇兑换券。我觉得很奇怪,仔细问了服务员才知道,这家饭店是一个香港老板用港币投资的,饭店老板挣来的人民币却很难兑换成港币带走,所以就要求吃饭的人不能用人民币买单。

别小看这样的事,这在当时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特区创办初期,许多外商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资金不能自由进出,这就给投资和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的投资环境不但无法与“亚洲四小龙”相比,甚至还不如当时的泰国。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币、港币、外汇兑换券三种货币同时在深圳流通,其中港币最受青睐,在深圳的市场上大量流通,估计当时深圳居民手中的港币就在1亿元以上,给深圳市的金融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货币问题,由深圳市和广东省首先提出发行特区货币。1981年5月,广东省在给中央的《关于我省试办特区的情况报告》中提出:“从长远着想,发行使用专用的特区货币,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国务院成立了一个特区货币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任组长。此后,国务院多次派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小组,到深圳、香港、澳门、珠海调查研究有关发行特区货币的问题。

1985年,发行特区货币的准备工作全面开展,有关问题研究逐步深入,特区货币研究小组已经草拟好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发行特区货币决定的意见》,并通知深圳做好全面的法规、政策、人事和技术的准备。那时,深圳人民银行已经在深圳轻工业区买下两座工业大楼,以此作为“深圳光华印钞造币公司”厂房,并同英国和澳大利亚草签引进造纸、印制设备和技术的意向书,造纸厂也开始征地。

特区货币的票样也已经印制了出来。纸币面额分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5种,硬币面额分1分、2分、5分、1角、5角、1元6种。纸币图景印黄帝像,硬币图景印飞禽图。特区货币准备由中国人民银行在1985年发行。

1984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深圳检查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说起设计特区货币图景的趣事。当时人民币的版面上,还没有用政治领袖做图案的先例,多是用工农兵群像、民族大团结的群像,或者是用中国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风景名胜做图景。谷牧说:“特区货币的票样用什么图景呢?当时提出用炎黄二帝的头像做图景,后来派人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去查历史资料,找出来炎帝的头像,头发长长的,还有两个角,像野人似的,后来就选用了黄帝的头像。因为黄帝是全世界华人公认的始祖,用他的头像有利于团结广大港、澳、台、侨同胞,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开展。”

特区工业经济的“爬坡”

那段时间对发行特区货币有各种议论。现实条件不同也好,历史条件不同也好,各种风险也好,大家的议论最后都归结为一个问题:深圳能不能发行特区货币,关键是能不能把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来、能不能做到外汇收支平衡有余、能不能和国际市场接轨、能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发行特区货币的决策权在中央,发行权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要做的事,主要就是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发行特区货币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当时的工业经济形势,以及外汇平衡为起码的要求,促使特区工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我们不仅要求外汇平衡,还必须把保持发展速度、引进先进技术和外汇平衡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只顾高速发展,不管外汇平衡,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只顾引进先进技术,不管外汇平衡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只管外汇平衡,不管发展速度,不问技术先进程度,只要多搞来料加工,多办事实上是来料加工性质的外商独资企业就可以办到。但三者不能有机结合,就达不到办特区的目的,发挥不了特区应起的作用。问题的艰巨性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形象化地叫做“爬坡”。

中央和省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即从1986年到1988年特区要爬完这个坡,实现这个转变。从特区当时的工业基础和中央、省给我们的政策和支持来看,经过三年的努力,特区工业是完全可以完成这个转变的。当时我们为测算外向型工业发展的程度,制定了一个指标,就是看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打入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的产值所占的比例。

我们还掌握一个高新技术水平的指标,就是在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占的百分比。我们用以上两个指标观察工业结构的质量和经济走向。

当然,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经济导向,不仅仅要看工业,还要看金融、物流、商贸问题,是一个总体经济形态,但是工业毕竟是一个核心问题。

深圳市限额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0年为8444万元,出口产品产值不到2%。

从1985年提出“爬坡”,当年出口产值达到30%以上,到1986年就超过了50%。此后几年虽有波动,但大体上都占50%左右,直到2000年才突破60%。从百分比来看增长幅度似乎不大,但是由于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基数不断加大,增长的绝对数是相当可观的。应该说从1986年开始,深圳的工业已經逐步形成了外向型的格局。但是,1986年以后,关于发行特区货币的议论却越来越少了。

“特区币”淡出人们的记忆

1986年春天,谷牧在北京就经济特区问题答中外记者问时谈到,深圳流通三种货币,原来准备发行一种货币——特区货币,但这个问题太复杂,即使解决了深圳问题,也不等于解决其他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很慎重的态度,再推迟一段时间来解决。

1989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来深圳视察,指出特区货币仍要研究,这是中央最后一次提及特区货币问题。深圳始终没有接到不发行特区货币的正式通知。特区货币这个词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深圳经济特区最终没有发行特区货币,不是因为办不到,而是因为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发展路子。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全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港币图景特区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换新钞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