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介入与反介入作战风险评估
2018-01-16王宏亮
王宏亮
仗不打了,也要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2017年8月28日,媒体报道,印度根据中方要求,已将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的印军人员及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6月18日以来,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引发中印边境局势持续紧张。印度撤兵,标志着长达两个多月的中印边境对峙终于以和平理性的方式画上了休止符。在“金砖国家”首脑会议之前,中印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戛然而止。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印度莫迪政府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7月底对北京的访问。作为印方代表,他出席了当时召开的“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如今看来,那次中印会谈的主题恐怕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经过仔细权衡中印实力对比,莫迪政府放弃了冒险幻想。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中印只是暂时放下了争议,边界争议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依赖海洋贸易的时候,作为“海上丝路”的关键节点印度,其海军的动向尤为值得持续关注。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纵观自西欧和中东为始,穿越马六甲海峡和南海,最终汇入东北亚的全球最繁忙能源和贸易航路,其中近三分之一里程位于印度洋。换言之,如果印度海军能够保证在战时对印度洋区域海权的绝对控制,就有可能切断上述贸易线路,从而间接影响陆地战局。
未雨绸缪,则有备无患。
印度洋区域海权
很明显,相比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域外国家,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优势。
一、印度次大陆本身就位于印度洋核心地带,印度版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再加上受其“影响”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岛群几乎将印度洋劈为东西两半,在西半部的阿拉伯海,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度西部舰队将对苏伊士运河-红海,以及波斯湾贸易线路构成威胁;在东半部的孟加拉湾,以维沙卡帕特南为基地的东部舰队则正好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大门。而与日俄战争时需要在领土东西两端万里机动的帝俄海军不同,印度次大陆的“倒三角”版图形状意味着其两支舰队相距并不远,可以非常方便地相互支援,从而在需要时于某一海域迅速建立内线兵力优势。
二、对于整个印度洋来说,无论是孟买还是维沙卡帕特南都处于内线核心位置。但如果将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分开来看,孟买和维沙卡帕特南都堪称位置极佳的外线基地。它们均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腰封”,不仅与潜在战区保留了一定的“安全距离”,而且以此为基地的破交舰艇出海不远即可进入繁忙的贸易航路“狩猎区”。此外,印度海军在孟加拉湾东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布莱尔港建有一个重要的前沿基地,南北向串列分部的该群岛在地理上几乎完全锁死了马六甲海峡北口;而其与印度东部海岸线又正好“封闭”了整个孟加拉湾。
三、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存在,以及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所谓“东进”政策,为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以东开辟“第二战场”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泰国湾、爪哇海和南海,印度海军在这些海域的资源或贸易航路上的任何轻举妄动都会让相关国家非常敏感。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印度海军现有的实力如果没有美日澳援助,是很难在上述海域维持强有力存在的,但如果只是派一支小型舰队(如潜艇)展开佯动,则有可能分化对手本来能够投入印度洋的反破交舰队或进攻型舰队。
四、外界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尽管印度海军近年来鼓吹并努力打造远洋作战能力,但这支海军几乎所有的作战经验其实都来自于配合陆军作战。总的来看,印度海军在历次印巴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合格的,其航母战斗群的战区机动与对地支援能力经受住了战火考验。而从战略上看,无论是印度洋海上破交还是前出西太平洋,印度海军都有可能为北方边境的地面战事带来更多间接不确定性。
五、毫无疑问,印度海军在战时的最高目标是对印度洋区域海权的绝对控制。如果只是巴基斯坦这个级别的对手,印度海軍的上述目标并不难实现。但如果碰到更强大的对手,印度海军的最低目标则是确保舰队的生存。当然,一支仍然“生存”的舰队并不一定就是一支有效的“存在舰队”。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的法国海军仍然拥有一支“生存舰队”,其规模甚至比特拉法尔加之前更庞大。旅顺港被攻陷前,帝俄第一太平洋舰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同样只是一支“生存舰队”。它们在强大的外界封锁或压力下只能龟缩于港内,或偶尔执行一些无关痛痒的战术性任务,但已无法对整体战局构成影响。而“存在舰队”的涵义则要积极得多,其仍然拥有作战的主动权,仍然能够时刻对对方的贸易线路、基地或作战舰队构成现实或潜在威胁——即便其并不能于会战中歼灭对手或掌握完整区域海权。
同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印度来说,一支仍然具备作战能力的“存在舰队”也是确保本土6 000千米海岸线安全的基石。当然,与北美独立战争中的法国海军不同,在印度北方山麓,任何形态武装冲突中的双方都不需要海运补给。因此,无法完全掌握区域海权的“存在舰队”将很难在整体战略层面对战局施加影响。
捉襟见肘的航母编队
可以肯定,域外国家绝不会坐视其印度洋海上生命线被切断或破坏。域外介入力量的优先目标是护航,第二目标是直接威胁印度的外海离岛甚至印度本土。这两项任务可以按优先次序执行,也可以视战局发展同时展开。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印度海军需要执行的是一项“反介入”任务,只不过该类“反介入”因具有主动破坏贸易航路的性质而更具进攻性,而对手的“介入”行动又因带有强烈的保护航运性质而更具防御色彩。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会带来必然的胜利,或者说,即便印度海军符合夺取区域海权的所有客观条件,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其能够夺取印度洋的战时制海权。毕竟除了客观因素外,自身的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最核心要素。那么,目前的印度海军具备这种能力吗?
尽管媒体和印度军方一再热炒雄心勃勃的“3至5艘航母”计划,但至少目前的现实情况远非如此。今年3月6日,曾经的马岛英雄,老迈的英制轻型航空母舰“维拉特”号(原英国皇家海军半人马座级“竞技神”号,1944年开工)正式退役后,印度海军目前只剩下一艘俄制中型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原苏俄海军基辅级“巴库”/“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1978年开工)。正在建造中的“蓝天卫士”号国产航母距离正式服役并形成战斗力还有相当远的距离。endprint
应该说“维克拉玛蒂亚”号在经过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的彻底改造后,无论外观还是实际作战能力都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在拆除了远程反舰导弹后,该舰已经是一艘纯粹的航母而非“载机巡洋舰”。其最大载机量约40架,根据不同的载机方案,最多可以搭载24架米格-29K多用途战斗机。
印度海军现有的11艘驱逐舰中只有3艘“德里”级和3艘“加尔各答”级勉强可以算作现代化舰艇。“德里”级的反潜能力较强,配备完善的主被动舰壳声呐和拖曳声纳,并搭载两架反潜直升机,是印度海军执行区域反潜任务的核心平台。“加尔各答”级则装备有对空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的中远程防空导弹,主要为航母编队提供区域防空能力。然而,“加尔各答”级搭载的以色列产“巴拉克”-8防空导弹射程只有70千米,且备弹量太少(48枚),严格来说还达不到现代舰队区域防空舰的标准,倒是该级舰装备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颇具威力。
印度海军目前共装备有15艘大型护卫舰,其中12艘较为现代化,包括6艘在“克里瓦克3”级基础上改进的俄制“塔尔瓦”级,3艘“塔尔瓦”级的升级版“什瓦里克”级,以及3艘“布拉马普特拉”级。上述舰艇主要在编队中承担反潜任务。
总的来看,印度海军的水面舰队实力难以满足其让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的野心,防空能力严重不足,远程反舰能力有亮点(“布拉莫斯”和米格-29K)但火力规模不够,反潜能力尚可。现有的唯一一艘航母平时只能照顾一支舰队,虽然战时在东西海岸间调动并非难事,但最关键的是该航母的动力系统可靠性一直让人担心,之前在海试过程中就遭遇过重大事故。考虑到俄罗斯自用的唯一一艘航母也存在动力系统隐患,因此“维克拉玛蒂亚”号在战时能否承受高强度的作战行动是很成疑问的。此外,“维克拉玛蒂亚”号跟所有航母一样都有大修和保障周期,如果“蓝天卫士”号不能按计划服役,印度海军在其保障期间就将面临无航母可用的窘境。那么现有驱护舰的编组和战术模式也必须重新调整。
护航舰艇方面,印度海军目前最大的问题: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根本难以在整个印度洋遂行强有力的作战行动,更与北方邻国新型远洋作战平台下饺子般的下水服役速度没法比,这无疑体现出两国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二是区域防空能力不足,如果是配属航母作战,则会给同样数量不足的米格-29K机群带来巨大压力;而如果是独立编队作战,就只能寄望于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但这又会制约其开赴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
水下力量不容小觑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目前配属于主要在阿拉伯海巡弋的西部舰队。但由于只剩下一艘航母,导致印度海军的东部舰队目前无航母可用,这对于要同时承担孟加拉湾制海权争夺/破交、封堵马六甲海峡任务,并可能“东进”的东部舰队来说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尤其是如果脱离了岸基航空兵掩护,没有航母的东部舰队如果还想在战时“东进”,潜艇部队必然是最优先选择。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布莱尔港建设的保障基地则正好可以为前出西太平洋的潜艇提供支持。
印度东部舰队母港所在地维沙卡帕特南同时也是印度海军潜艇司令部驻地。目前印度海军的水下力量主力是4个潜艇中队,每个中队配备4艘常规潜艇,东西两舰队各辖2个中队。其中8、11中队隶属于东部舰队,第8中队辖2艘俄制“基洛”级潜艇和2艘用于训练的苏制“狐步”级潜艇,第11中队辖4艘“基洛”级潜艇;9、10中队隶属于西部舰队,第9中队辖4艘“基洛”级潜艇,第10中队辖4艘德制209/1400潜艇。此外,印度还从法国订购了6艘“鲉鱼”级常规潜艇,首艇计划于今年服役。
除常规潜艇外,印度海军正重金打造的核潜艇力量也不容忽视——尽管目前只有两艘艇。实际上由于国产的“歼敌者”号是一艘怪异的弹道导弹潜艇,因此印度目前实际可用于常规海上作战的核潜艇只有一艘“查克拉”2號(原俄海军“猎豹”号)。该艇属于俄“阿库拉2”级核攻击潜艇,2012年以租借形式进入印度海军服役。印度此前就有从俄罗斯租借核潜艇的传统,早在冷战时代就租借过一艘“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查克拉”号,该艇目前已还给俄方。
众所周知,“阿库拉2”级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攻击潜艇之一,不仅武备强大,还具有极佳的静音和高速性能,综合战斗力超越美国“洛杉矶”级改进型。“查克拉”2号配属于东部舰队,仅这一艘艇的加入就足以让东部舰队的水下实力远超常规作战艇还多2艘的西部舰队。该艇无论是潜伏进入西太平洋,还是在印度洋投入破交作战,都足以让对手的反潜力量高度警惕。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所谓印度海军正在改变过去“重西轻东”部署的做法其实在战时并没有什么意义,首先印度洋贸易航路既包括阿拉伯海航段也包括孟加拉湾航段,两个航段都处于印度海军的现实威胁下;其次印度东西两支舰队的调动本质上是一种内线调动,与苏俄和美国海军面临的两洋调动难题完全不同。
与孱弱不堪的水面舰队相比,印度海军的水下力量不容小觑。无论“基洛”级、209型,或“钻石般宝贵”的“查克拉”2号,都是兼具静音性与强大突击能力的“水下刺客”。他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主动破交、被动设伏、海上突击……由于航速较快,“查克拉”2号甚至可以伴随航母作战,从而为作战能力一般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战斗群注入一针强心剂。
尽管15艘可作战潜艇的规模还是难以覆盖整个印度洋。但如果印度海军对潜艇任务和活动区域做精心规划,这15艘艇就足以对印度洋甚至东印度岛群中的关键航路节点构成巨大威胁。
陆基航空兵自顾不暇
在航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印度海军要想更有效的执行任务就必须更多地依赖岸基航空兵。然而,印度海军航空兵的岸基部分同样不算强大——尽管其远程反潜能力不俗。
印度海军航空兵司令部位于果阿,其目前拥有2个攻击机中队、6个反潜直升机中队、3个海上侦察机中队、1个通信机中队、1个搜索与救援直升机中队和2个训练机中队。其最大亮点是装备有8架美制P-8I远程反潜巡逻机,印度近期还准备再增购4架,并考虑最终购买24架同型机,从而完全取代此前装备的俄制图-142和伊尔-38。P-8I的最大巡逻航程接近4 000千米。尽管这仍然不能保证覆盖整个印度洋,但至少可以对印度洋中部和北部的重要海域实施有效监控。endprint
可以肯定,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力量在必要时可以为海军舰群提供掩护,或直接对海上威胁发起进攻。当然,印度空军的主要注意力必然不在海上,面对北方边境超高强度的空防压力,战时其还有多少余力来照顾海军是可想而知的。
虚幻的“绝对优势”
如果从绝对实力来看,除了美国海军第5舰队外,印度海军无疑是印度洋上最强大的常备海上力量。考虑到第5舰队并没有自己的“固定班底”,其人员和装备大多是从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借调”的。那么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王者地位”似乎就更加难以撼动了。
这种表面上的绝对优势支撑着印度海军的“区域海权梦”,但该企图在战时可能对贸易航路造成的致命威胁必然导致相关域外国家的介入。因此,即便在最基本的商船队护航层面,介入与反介入力量也可能爆发激烈的海上冲突,更何况冲突层级又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航路保护。
如上文所述,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具备绝对的地缘优势。这种优势是如此“刺眼”,以至于域外的其他海上大国也有寻求平衡该优势的动因。美国海军自不必说,除在巴林和其他中东海湾地区的基地群外,迭戈加西亚的存在让美国海军在印度洋心脏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内线战略枢纽。而印度和美国媒体近来年炒作的所谓“印度洋珍珠链”,至少也表明在他们眼里其他域外大国也在寻求某种地缘平衡手段。
然而,尽管地缘优势巨大,但印度海军自身的能力却与其野心严重脱节。如果说印度陆军宣称自己能够同时打2.5场战争是盲目自信的话,那么印度海军就连盲目自信的资格都没有。印度海军也许能够在印巴战争中游刃有余,但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却证明其并不能很好的应对那“0.5场”战争,而新德里缺陷严重的舰队与造船工业恐怕也很难应对足够强大的域外海上介入力量,更遑论确保印度洋的绝对控制权。
但正如前文所述,一支“存在舰队”仍然能够给对手带来威胁。印度不能控制区域海权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就一定能控制,地缘优势在战时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冲能力劣势。在自己家门口,印度海军的破交能力依旧不容小觑。即便面临一场海上会战,只要对手不是美国海军或水下力量仍然超强的俄罗斯海军,印度海军在岸基航空兵支援下也不一定会输。但妄想彻底切断相关国家贸易航路并堵死马六甲海峡及其他太平洋-印度洋重要航道的企图几乎没有可能实现。
换言之,印度海军更现实的近期目标应该是不拖陆军的后腿,而非达到更大的战略目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分析仅仅是就纯粹军事视角的探讨。在两个理智的大国间,陆地上潜在的武装冲突风险最终升级为陆海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公海遂行不分国籍的商船(商船实际拥有国不一定是商船注册国)临检、搜捕、击沉、航路封锁等行动也将面临国际法难题,甚至引起国际干涉。但这些并不应成為外界放松警惕或忽视某些潜在风险的理由。
责任编辑:吴佩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