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徐家宅第中的大作为
2018-01-16杨瑞庆
杨瑞庆
徐家是昆山名门,曾有“带(戴)叶黄(王)菇(顾)李,不如一个大荸荠(徐)”的美谈,有文人编织了这句食物比较的俗语,巧妙运用姓氏中的谐音,褒扬了徐家的辉煌业绩,超过了昆山戴家、叶家、王家、顾家、李家的所有成就。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徐家的科举功名确实令人惊叹,曾创造了“十世出仕”、“一门三甲”和“五子登科”的奇迹,其家族风流无以比肩,因此,昆山徐家在历史上引人瞩目。
因为徐家是昆山望族,所以宅第建得富丽堂皇。徐氏家族发迹于明初的徐良,最先取得功名的是徐申,随后在明清两代中共考取了14名进士、36名举人。由于多人在皇室谋得高官,因此就有在家乡大兴土木的可能,并以官衔命名,威震一地。太史第、尚书第和大学士第就是昆山城里如雷贯耳的徐家豪宅,并且在宅第中做出了大作为。
太史第中杀青《牡丹亭》
太史第是封建时代朝廷太史官员的宅第。太史负责起草文书,编写史志的工作,属于朝廷高官。徐应聘的父亲曾做过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属于“太史”级官职,所以昆山片玉坊(今南街)建起的徐家宅第就称为“太史第”。徐应聘是昆山徐族的七世孙。他考取进士后,官至太仆寺少卿。到他这一代时,徐宅太史第中新建了拂石轩,景色更加迷人。
据传,拂石轩中有一块大型园林石。当微风吹拂时,只要倾心观石,就有心旷神怡的美感,所以才有“拂石轩”的命名。其旁建有一座凉亭,据载,徐氏先祖有手植牡丹的喜好,由于亭边簇拥着争奇斗艳的牡丹花,因此就将该亭命名为“牡丹亭”。后来汤显祖在太史第中杀青举世名作《牡丹亭》,就与拂石轩中的这座牡丹亭有关。
明万历年间,昆山人徐应聘和临川人汤显祖成为同科考生,后又成为同科进士,在京城的共同相处中,汤显祖十分向往昆曲故土,趁候官间隙,就跟随徐应聘到了魂牵梦绕的昆山,盼望结交曲友,触发创作灵感。好客的徐应聘就把汤显祖安顿在自家的太史第中居住。
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当时已作《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由于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还未最后定稿,汤显祖就在拂石轩中认真修改。
当汤显祖看到拂石轩旁秀美的牡丹亭后突发奇想,就将有些粗俗并带有迷信色彩的《还魂记》改名为《牡丹亭》,新剧名彰显富贵,顿显高雅品位。剧本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苦恋,以梦境贯穿,浪漫跌宕,扑朔迷离。由于那些日子汤显祖与牡丹亭日夜相伴,触景生情,设计了杜丽娘病逝后葬于牡丹亭旁梅树下的情节,还写出了“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的著名唱句。据传,当时昆山的牡丹花正姹紫嫣红,其中,名花“昆山夜光”更是精美绝伦。当汤显祖踏进太史第后,就被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深深吸引,终使《牡丹亭》在昆山土地上一气呵成,最后成为盛演不衰的经典名剧。如要追溯《牡丹亭》成功的原因,那么,太史第中迷人景致的诱发功不可没。
为此,《昆新两县县志》中曾有这样记载:“太史第,太仆少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内有拂石轩。注: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癸未科,显祖客拂石轩作《牡丹亭》传奇。”这段文字中披露了片玉坊内建有拂石轩的史实,并在“注”后的短短24个字中,把昆剧传奇《牡丹亭》的创作地点和汤显祖在昆的原因交代得一清二楚。
昆山太史第竟然成为经典昆剧《牡丹亭》的杀青福地,令人神往。遗憾的是,太史第毁于清初的兵火中,至今没有复建。
尚书第中落成传是楼
清康熙年间,今西塘街原昆山中学的位置就是风景如画的尚书第,主人为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昆山“徐氏三鼎甲”的老大徐乾学,他考中了康熙九年的探花,官至刑部尚书,退职还乡建造豪宅,就将家宅称为“尚书第”。
尚书第占地三十余亩,内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建筑,古树名花应有尽有。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气势恢宏的石雕大牌楼,宅第后园还有一个景色旖旎的澹园,内有藏书万卷的传是楼,人称吴地第一,甚至可与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相媲美。
徐乾学爱书如命,凭借他见识深广、人脉丰富、家境殷实的优势,广揽古籍珍本,按经、史、子、集分类珍藏,彰其“藏书育人”的良苦用心。传是楼中贴有对联: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短短24个字,将藏书之丰厚、建楼之初衷,表述得鞭辟入里。
经过楼主徐乾学多年的苦心经营,传是楼藏书宏富名声远播,周围文人雅士,甚至学者鸿儒都来传是楼一饱眼福,流连忘返。清初散文家汪琬亲临传是楼后,不禁感慨万千,留下了经典美文《传是楼记》,记述了徐乾学与众不同的家训和独领风骚的遗产——当传是楼落成后,徐乾学把五个儿子召至楼中,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然后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原来,传是楼的命名出典就在于此。
传是楼声名鹊起,首先是徐乾学博学多识的原因。徐乾学退职还乡后,经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成为少有的藏书兼撰书者,一生成果卓著,著作等身。当时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能藏、能读、能写者,世所罕见,而徐乾学即是少有的能藏、能读、能写者之一,对徐乾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次得益于他的五个儿子,他们不负父望,刻苦攻读。由于长期泡在传是楼中通读四书五经,他们先后考中进士,成为科举史上少有的“五子登科“的范例。
尚书第至清雍正年间发生了一场火灾,传是楼不幸被烧毁。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民国政府在尚书第中建起了祭祀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的三贤堂(20世纪初拆除)。五十年代初政府将昆山的最高学府——“省昆中”搬迁过去。三年前昆山中学西迁后,那里改建为柏庐高级中学,继续绵延考学晋升的文脉。
大学士第中发布指挥令
东塘街中段曾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来复堂,门前曾有旗杆石,大牌楼,这就是“徐氏三鼎甲”祖上的老宅,徐氏三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都在来复堂里长大,该堂最后归文华殿大学士徐元文所拥有,因此就将宅第称为“大学士第”。里面除了有来复堂外,还有省庆堂、含经堂等建筑。现传世徐元文的《含经堂集》就写于此,故以堂名来命书名。来复堂后来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多次整修,房主也不断易人。其中,就有清末著名文人龚自珍买下部分徐宅的旧房,改建成私宅羽琌山馆,并在那里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己亥杂诗》。
至抗战爆发时,来复堂里引来一位要人,他就是国民党军总司令蒋介石。那年,发生在上海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正处在弹尽粮绝的十万火急之中,官兵英勇抗敌,死伤惨重,处境危急。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坐立不安,焦急万分。前方频频告急,他很想亲临前线督战,然后制定对策,企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但是,前线已是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险境,随行人员临时决定,先在昆山逗留,然后再见机行事。
1937年8月14日清早,蒋介石乘坐的小汽车驶出南京,沪宁公路上满是扶老携幼的逃难人群。汽车进入昆山城后,经中山路的秀峰桥右拐,直接进入东塘街,昆山政府人员将蒋介石一行引导到一座戒备森严的老宅中,那就是徐家祖居大学士第。当时庭院深深,布置典雅,堂中有梁啟超的书法挂幅,写有“南挹云霞,北吞山光;朝注孔孟,夜谈纵横”的对联。战事紧急,那种诗意般的生活早就不复存在了。
随后,蒋介石就在大学士第内召开战事分析会议,足有一个多小时。蒋介石与军界要人认真分析局势后,作出了“先退守,再反攻”的决策。
时间已近黄昏,由于城内人心惶惶,饭店都已关门,为了接待蒋介石,当地政府请出了昆山籍总参谋部徐祖诒中将的亲戚前来烹饪。蒋介石得知是自己爱将的家人前来烹饪,就放心用餐。
蒋介石一行正在就餐,日军飞机又来,地方军警吓出一身冷汗。为确保蒋的安全,只得连夜撤出大学士第,前往苏州住宿。
撤退之际,蒋介石就在大学士第发出了“先退再攻”的指令,以避免重大损失,伺机反攻。
(责任编辑:刘跃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