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渲染中国对美“校园战争”
2018-01-16李勇范凌志苏静魏辉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勇 ●本报记者 范凌志 苏静 ●魏辉
近段时间,西方一些国家有关“中国影响力渗透”的炒作甚嚣尘上。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炒炒倒也罢了,毕竟实力有限,容易疑神疑鬼。但美国一些人也不断加入这股“合唱”,就让人不得不“多心”了。14日,《华盛顿邮报》刊文渲染中国通过基金会等“掩护组织”提供资金渗透美国大学校园,文章讲述了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拒绝一中国基金会捐款的消息,并将其拔高为“一场校园战争的
关键一役”,呼吁其他学校效仿此举,反对中国“对自由社会的干涉”……作为西方“老大”,美国长期以来对他国或明或暗的干涉、渗透绝对“无出其右者”,现在有些人却对一中国非政府基金会的捐款如此“上纲上线”,如果都依照这种心态,那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还不得被吓死?“美国习惯了绝对优势,当中美影响力差距缩小,一些人便开始疑神疑鬼了。”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美国问题专家都作出了类似的“诊断”。
把捐助和“统战”扯在一起
“作为干涉美国机构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中国试图影响美国大学里的讨论,常通过与北京密切相关的掩护组织来提供资金,以压制批评,影响学术活动。”《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开篇写道,北京的对外影响活动开始遭遇学者和立法者抵制。在过去的6个月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上演了一场正在成形的校园战争的关键一役——经过长期内部争论、高层调查以及参议员特德·克鲁兹的介入,该大学上周拒绝了其中国中心负责人提出的接受中美交流基金会资金的提议。
文章称,去年8月,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LBJ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公共政策中心成立后,该中心执行主任方大为(DavidFirestein)提议让中美交流基金会成为主要赞助者。中美交流基金会总部位于香港,基金会主席是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得克萨斯大学内就此爆发辩论,多名教授和大学官员对中美交流基金会、董建华和中共之间的关系表示担忧,校长格雷戈里·芬维斯展开调查。
《华盛顿邮报》还称,调查期间,方大为在去年11月参加了一场由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办的活动,一位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也出席活动。此后不久,多份报告强调,董建华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文章宣称,政协是中国的“统战机构”。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问题研究员彼得·马蒂斯称,“共产党统战活动的意图是动员党的朋友攻击党的敌人,这在美国大学校园里没有位置”。后来,美国参议员克鲁兹也参与进来。1月2日,他在信中警告,接受中美交流基金会资金“可能会让中国散布其宣传,有损大学声誉”,导致“外国不当影响和利用”。
上周五,芬维斯对克鲁兹表示,奥斯汀将不会接受来自中美交流基金会的任何资助。
文章鼓吹道,奥斯汀分校的决定不仅对中国资金在高等教育的未来产生影响,“也有助于以更多的努力反击中国‘锐实力对自由社会的干预”。马蒂斯称,该大学的审议和通知程序应该成为其他机构的榜样。“要曝光和反对中国对自由社会的干涉,更大的努力才刚刚开始”。
有迹可循的炒作
《环球时报》记者15日联系到中美交流基金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回应。中美交流基金会的网站上介绍,该基金会于2008年在香港设立,是一个由私人资助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实体。网站上还列出多名赞助人的名字。
“需要指出的是,《华盛顿邮报》所提到的这个事件一点儿不具备典型性。”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很多,这些项目的宗旨、实施者背景都是多元化的,有的是私人、有的是企业。中美交流基金会并不是政府在背后支持,而是非政府项目。可惜美国的媒体和政客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将良好的意愿做了非常扭曲甚至阴险的解读。
另一名中美问题专家表示,以往都是美国等国的基金会过来,到中国资助项目,很少有我们的基金会出去。注册在香港的基金会尚且如此,要真是与中国政府有关的基金会,美国一些人的反应还指不定什么样。美国一些基金会也支持中国的大学,现在美国智库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多,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等都在中国有项目。中国智库在美活动的力度、范围、影响面远不及美国在华智库的影响力。如果按照美国这种政治化、妖魔化的逻辑,合作还怎么进行?
这波所谓关于“中国影响力渗透”的炒作其实有迹可循。先是去年一段时间,澳大利亚舆论不断炒作,其中就包括“校园渗透”“教育渗透”。去年底,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多家西方媒体“不约而同”地一唱一和,炒作中国以所谓的“锐实力”对外施加影响。
本月9日,《华盛顿邮报》还以“中国的手印无处不在”为题称,白宫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在美国社会施加的影响力,并寻求应对措施。促使美国调查的催化剂是近期澳大利亚的调查和讨论。文章还强调了美国政府官员“说明中国如何向美国机构施压”所列举的多个例子,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美国大学有35万中国留学生,北京鼓励这些学生加入当地的中国学生或学者协会,有时学生会受到挤压。
可笑的是,文章列出的具体例子是“马里兰大学一名中国毕业生为赞赏言论自由而被中国社交媒体羞辱,最后被迫道歉”。实际情况是,这名来自中国昆明的学生因在毕业演讲中谄媚在美国“感到了自由,这儿的空气太甜美”,而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这跟“中国施压”八竿子打不着。
“干预者”的敏感
“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来越不自信,开始过度敏感。”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增强,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实力相对衰退,他们对自己实力、免疫能力的信心大大降低。美国的安全观念是,世界上跟美国制度相似的国家越多,美国就越感到安全。换句话说,就是追求以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干预、渗透非常频繁和密集。
最近炒作中国“锐实力”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对外渗透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号称是非营利组织,但主要由美国国会资助。该组织以支持世界各地的“民主化”为由,每年向推进“人权和民主化”的非政府组织、政党等提供各种捐助。它不仅支持中国的“人权团体”,还是多个“藏独”“疆独”组织的幕后金主。
对中美交流基金会资金表示疑虑的美国参议员克鲁兹也不是“善茬”。今年初,蔡英文过境美国休斯敦时,他不顾中方提醒坚持会见蔡英文。2016年,他还提出一份议案,内容为将中国驻美大使馆前的广场以“刘晓波”命名,闹剧后被白宫否决。
李海东说,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经常以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来解读一个跟它理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大国的行为,这种缺乏换位思考的模式会导致极其扭曲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