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8-01-16何磊于静
何磊 于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指由病毒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症状性癫痫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当癫痫难以控制并呈持续状态的时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治疗的患儿50例,其中患儿男26例,女2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5±2.5)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
1.2 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儿的临床症状特征及预后情况。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1)症状性癫痫的发作类型,46例患儿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占比92%,4例患儿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发作,占比8%;(2)脑电图检查:28例患儿中度异常,6例患儿中—重度异常,16例患儿重度异常;表现为在弥散性背景活动异常的基础上可见局灶和弥散高波幅θ及δ波,在重度异常的患儿患儿中有3例可见正向尖波和尖慢波,有2例患儿可见棘慢波;(3)头部影像学检查:42例患儿进行头部CT检查,3例死亡患儿可见右颞顶大片异常低密度灶,另有10例患儿仅显示为大脑肿胀感;20例患儿行头部MR检查,18例异常,其显示为一侧或者是双侧颞顶的异常信号,其中有4例患儿合并有小脑、脑干或者是脑深部异常信号[1];(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6例患儿白细胞计数≤(8×106/L),4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为(11~318×106/L);20例病患进行脑脊液细胞检查,其中11例患儿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反应,9例患儿以淋巴单核细胞反应。
2.2 治疗及预后
患儿入院之后给予阿昔洛韦进行治疗,然后给予营养支持、抗菌、脱水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46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儿一种或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后,38例患儿病情得到控制,8例患儿转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发作,针对此8例患儿,我院给予患儿加用静脉注射安定和定时肌注苯巴妥治疗其中有3例患儿因伴随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1例患儿遗留神经功能缺损;4例开始即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发作患儿加用定时肌肉注射苯巴托比进行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预后[2]。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大多是由虫媒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所导致引起的,而病毒在细胞中复制从而导致大脑皮质出现损害,导致患儿出现症状性癫痫,其在脑电图中显示为弥散性中度及重度异常,同时额顶颞叶可出现局现象改变;并且在影像学中也可见额顶颞出现异常信号;此外在病原体侵入患儿颅内的时候,脑脊液内的白细胞会出现质和量的改变[3]。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在本次研究中我院给予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患儿抗病毒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患儿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而针对控制无效的患儿,尤其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转化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患儿,我院采取加用注射药物治疗,但仍有癫痫转化2例患儿遗留神经功能缺损,3例患儿应伴随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故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用药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并发症状性癫痫患儿的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电图检查均异常,多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儿均可采用药物进行控制,若是不能控制则提示病情进展,应给予患儿加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