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16李国俊
李国俊
(简阳市云龙中心卫生院 四川 成都 641408)
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人们对于手术质量要求提升,不仅关注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关注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情况,小切口阑尾炎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切口较小,患者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整体恢复情况更理想。阑尾炎发病原因为阑尾位置出现炎症改变,这种疾病在外科中较为常见,并且发病阶段集中于青壮年,因为外部环境的刺激造成阑尾位置出现急性以及慢性感染,出现剧烈腹痛等强烈不适反应,如不能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可能发展成为腹腔穿孔,对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该病一般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常规开腹手术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将腹腔镜使用到阑尾炎手术中,通过小切口手术的方式,缩短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整体治疗效果[1]。本文对开腹阑尾切除术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为(42.21±8.67)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为(43.32±8.56)岁。两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为阑尾炎,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以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常规开腹手术方式,患者取仰卧位,确定阑尾位置,进行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腹部疼痛感最为明显的位置进行切口,长度为7cm,依次剥离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以及腹横肌等组织,对阑尾位置进行牵拉,将其暴露于切口外侧,观察患者阑尾位置的感染情况,将阑尾位置网膜进行分离,对周围血管以及系膜进行人工阻断,对阑尾位置进行切除,结束后缝合切口。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预防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切口感染[2]。
观察组则采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全面的消毒,之后进行硬膜外麻醉,对于手术切口的选择来讲,定位于时间肚脐部位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交界位置的1/3区域,选择疼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为切口,切口长度一般控制在2~4cm范围内,之后进行手术切口,依次对腹部、腹内各项组织进行分离,按照浅层筋膜、腹外斜肌筋膜、腹内斜肌筋膜、腹横筋膜、腹膜的顺序对切口进行分离,之后建立人工气腹,在人工气腹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腹压,使其维持在12~15mmHg之间,使用10mm腹腔镜孔放入到患腹腔内,观察患者阑尾位置的具体情况,确定病变的位置;准备工作完成后将腹腔镜相应的操作孔深入到患者腹腔内部,对阑尾位置进行观察,近距离对阑尾炎症情况进行判断,并将腹腔内可能出现的渗液以及积液进行清除,以便进行下步手术。之后对阑尾进行切除,于距离阑尾根部5mm处将阑尾切断,使用电灼的方式对尾部残留组织进行切除,并且对周围网膜分离,暴露出覆盖的阑尾,在距离阑尾根部1~2cm距离内将盲肠浆肌层进行缝和,将剩余阑尾埋入盲肠内,缝合切口。手术后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促进切口的愈合[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恢复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手术、术后恢复指标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疼痛、肠粘连以及感染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4.23±3.26)min、术中出血量(42.15±13.25)ml、切口长度为(2.33±1.23)cm,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50.52±5.25)min、术中出血量(51.24±17.82)ml、切口长度为(5.52±1.25)cm。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0.21±3.56)h、排气时间(27.15±4.23)h、住院时间(4.13±2.12)d,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9.35±4.52)h、排气时间(40.23±6.21)h、住院时间(8.12±3.32)d。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组,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疼痛2例、肠粘连1例、感染0例,并发生发生率为7.50%,对照组疼痛6例、肠粘连3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P<0.05。
3.讨论
阑尾炎发病前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容易造成病情治疗的忽视,未能及时对病情进行相应的控制,发展至后期可能出现阑尾位置的穿孔以及整个腹腔的感染,腹部疼痛剧烈,对日常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一般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常规手术切口较大,患者在手术过后因为自身体质的不同,出现一些并发症,感染就是其中常见并发症,患者因为腹部切口较大,在恢复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感染率较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需要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缩小手术切口,将手术的风险进一步缩小,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存在的一些治疗问题,降低手术风险,提升切口后期的美观性,保证治疗质量[4]。
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P<0.05。原因分析为:(1)传统阑尾炎手术,手术切口一般在7cm,患者手术后的创伤较大,并且在手术中时间较长,出血量就较多,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在卧床期间可能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对后期的恢复不利。而小切口手术的方式,通过微创技术的使用,手术切口较小,不需要通过手术切口对腹腔情况进行观察,而是通过腹腔镜的形式对腹腔环境进行观察,与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一致,但是该方式下整体的治疗观察效果也较高,并且在手术后对患者整体损伤小,不影响美观,并且在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整体的医疗费用较低,与常规手术相比较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因为切口就较大出现的感染,减少患者疼痛感觉,提升治疗体验。(2)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可以对患者腹腔内的各项器官进行更加全面的观察,视野更加清晰,提升手术准确性,防止因为手术视野不清晰对其他器官造成的伤害,组织伤害低,降低手术后患者恢复的过程中出现瘢痕以及切口感染。并且整体手术的操作过程更加的简单,手术中的出血量较小,在更加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手术操作,对腹腔内的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较大对患者其他组织的影响,减少卧床时间,促进患者康复。(3)手术过程中两种方式都需要采用无菌化操作的方式,结合患者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切口,缝合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升预后。同时小切口手术后因为对于身体内其他组织的伤害较小,不仅在后期恢复方面效果较好,同时兼顾美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进行小切口手术需要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关注,首先在阑尾切除前控制好系膜手法以及力度,防止在较小的切口条件下造成阑尾切除过程中的滑脱,更好的对手术进行控制,避免手术中因为操作不当手术之间的延长,并且对于患者不同的系膜厚度,采用不同的结扎方法,力度等选择要更加合理,保证手术得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切口感染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在切除过程中发现阑尾位置已经出现感染的情况,则需要将阑尾本身组织以及感染的位置进行联合切除,并对切除后的部位进行认真的消毒,防止在手术过后出现腹腔内的感染,小切口环境下进行消毒的难度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消毒环节的控制工作,在严格按照无菌规范进行操作的条件下,加强对消毒的处理,防止因为消毒不当造成的各项问题,提升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质量[5]。
综上所述,治疗阑尾炎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可提升手术整体质量,缩短手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威.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效果观察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5):163.
[2]冀慎忠.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2):57-58.
[3]沈马华.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2):10275+10285.
[4]刘志军.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22):127-128.
[5]张兆远.研究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