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农博馆的教育功能及发展对策

2018-01-16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辽宁博物馆动物

关 巍

(辽宁农业博物馆,沈阳 110161)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提供展览。一般认为,博物馆所含三要素为收藏、研究、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均具有这些功能。辽宁农业博物馆于2008年10月经辽宁省政府编制机构委员会批复成立,是我国北方地区首家省级农业博物馆,隶属于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它的成立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农业博物馆的空白,对挖掘、保护、研究、宣传辽河流域农业历史和灿烂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辽宁农博馆的发展

辽宁农业博物馆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78号,占地面积20万m2,是沈阳市“花园式单位”,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辽宁农业展览馆。建馆60 a来一直承担国家及省级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展示任务,对促进辽宁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脱贫致富等起重要作用。文革期间曾作为阶级教育展览馆对外开放,201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馆区内绿树成荫,建筑群为保存完好、古朴典雅的仿苏建筑,2013年被沈阳市政府列为“沈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博物馆协会列为沈阳市中小学生走入博物馆定点单位。

2 辽宁农博馆的教育功能

2.1 农史和民俗馆的教育功能

辽宁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发较早,这是由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所决定的。农史和民俗馆有辽宁地区典型的农家院。农家院里展示着两架织草帘和草绳工具,以及农村常见的水井和提水工具——辘轳。辘轳是辽沈地区的主要灌溉工具,也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立架,摇动手柄,轴上绳索一起一落,完成提取井水工作。这里展示的传统文化看似普通,实乃民族的瑰宝,是把亿万中华儿女紧密连在一起的血脉。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农博馆中的农史和民俗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展品陈列、专业讲解、互动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文化活动,打造多元公共文化产品,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大增强广大观众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

2.2 动物资源馆的教育功能

辽宁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形环境多样,平原、丘陵、沙漠、海洋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物资源。动物资源馆区的大量动物标本和丰富图片,展现了生活在辽宁大地的动物生灵。这一展区陈列的内容分为动物世界、动物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三部分,讲述了动物与人、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纽带联系。7 000多a前,畜牧业伴随着农业而生,动物为人类提供肉、乳、毛皮等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森林、草场、农家、专业养殖场成为畜禽的产地,人与动物紧密接触并各自生生不息地传承。目前,辽宁省有150多种畜禽品种,主要有复州牛、沿江牛、铁岭挽马、金州马、辽宁黑猪、小型东北民猪、辽宁绒山羊、东北半细毛羊、东北细毛羊、无角美利奴羊、大骨鸡、豁眼鹅、西丰梅花鹿、清原马鹿、金州黑色标准水貂、金州黑十字彩色水貂、中华蜜蜂(东北型)等,其中,被称为“国宝”的辽宁绒山羊羊绒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豁眼鹅产蛋量位居世界前列。

动物资源馆展示的动物标本有辽宁境内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豹、紫貂、丹顶鹤、金雕等17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猞猁、马鹿、大天鹅、秃鹫等83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狐狸、黄鼬、啄木鸟等91种。这些标本有助于拓展公众视野,展现农博馆备受关注的社会教育功能。农博馆教育的主旨是提高人们对中国农耕文化和畜牧业发展的认识,这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农博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在农博馆里,前来观瞻的群众是接收教育的主体,而作为施教方的农博馆,其利用独特文化资源和多样文化手段吸引和满足观众。不仅要把公众“请进来”,还要让自身“走出去”,突破传统的以展陈为主的宣传教育方式,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开展“农博馆下基层”等活动,把知识资源带到广大群众身边,使人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拓展视野。

3 辽宁农博馆发展对策

3.1 发挥并拓展农博馆的服务属性

农博馆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展示基地,也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农博馆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即使进入高度发达社会,尽管时代在快速变迁,人们也会偶尔追古思今,了解过去的历史,那是延续千年的一部农耕史。这部历史,在小小的农博馆里可以寻找到它的足迹和印痕。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耕史,把这部辉煌的农耕史挖掘展现出来,是农博馆的历史责任。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到农博馆驻足欣赏,是农博馆需要解决的一大要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农博馆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属性。以动物资源馆区为例,讲说员可以通过介绍展示的梅花鹿标本,介绍梅花鹿的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进而让观众了解到辽宁是梅花鹿的重要生活区,西丰县是辽宁乃至全国梅花鹿的繁育集聚地。这种拓展性的讲解描述,可以让观众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对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旅游名胜、历史文化等进行普及宣传,传承辽宁悠久文化。

3.2 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在农史馆中展有很多具有不同功能的简易农具,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推动了农耕文明的进步。从新石器时代的石锄,到战国时期的铁锄,再到现在的锄头;从殷商时代的石镰和蚌镰,到战国之后出现的铁镰,再到现在的镰刀,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都会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点葫芦、铃铛、织布机等人们曾经用过的东西保留下来,都有自己的历史。虽然这些历史可以启迪人,但对这里的参观者而言,讲解员所讲述的内容很难吸住别人的眼球。到农博馆参观的,大多是附近的中小学生,他们由学校组织,以团队方式来这里学习科普知识。这样虽然可以展现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服务属性,但社会服务功能不强,对外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鲜有更大范围的群体。这就要求农博馆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改善自身发展的不利条件,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农博馆发展的大趋势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从内外2个方面进一步改善环境条件。

在内部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对博物馆内部进行重新规划。展览排列应遵循科学原则进行分区展览;规划游客的游览路线,使游客在观展过程中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愉悦变化,最终获得最大的满意度;运用多媒体对展馆和展品进行全方位介绍,使游客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留下深刻记忆。比如,在某些标本旁附以较详尽的科普知识介绍,运用多媒体增加画面体验。让游客融入到展览环境之中,需要博物馆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二是培养一批高素质导游队伍。每个展区的文物展览均配有电话形式的语音讲解,游客可根据需要对感兴趣的景点详听讲解,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要。

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博物馆知名度。对沈阳人而言,辽宁农业博物馆是个陌生词,对非本地的人来说,更是不知道沈阳地界还有个农业博物馆。宣传不到位是目前辽宁农业博物馆工作的一大缺陷。这就要求辽宁农业博物馆主动宣传,打造声势,吸引游客,。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完善接待设施。在坚持博物馆社会服务公益属性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4 结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刻不容缓。农博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力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用文化改变生活,用文化影响世界,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继续探索,开拓创新,把农业博物馆的教育和旅游功能充分展示出来,凸显社会公共服务属性,更好地传承辽宁农业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辽宁博物馆动物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博物馆
辽宁舰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