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运用开宣膻中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经验总结
2018-01-16姜维嘉
姜维嘉,董 波
余跟随董波教授学习两年,常叹吾师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而且精通中医经典理论,犹对胸痹心痛病治疗有独特见解,综合运用各家学说,推陈出新,提出用开宣膻中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现将董波教授运用开宣膻中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应用整理记录如下。
1 《内经》对膻中的论述及后代医家对膻中的阐释
膻中在《灵枢》[1]和《素问》[2]中论述如下。《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脉要精微论》“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素问遗篇·刺法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 《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论述虽不多,但基本描述了膻中的生理功能、诊脉部位等。
由于《内经》的论述较简,后世医家对膻中解读主要分为心包络和为气海两个方面。现列举几位医家对膻中的解读。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医论图说》中解析《内经》的灵兰秘典论:“按灵兰秘典论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隔上,经络胸中,下位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无疑矣。”[3]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也有相类似的看法:“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于其中,九重端拱,寂然不动。”[4]但是清·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解读道:“膻中者,为气之海,在膺胸之内,宗气之所聚也。”[5]认为膻中即气海(胸中),宗气所积之处。同样在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注云:“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气化,故为臣使之官[6]。”
2 董波教授对膻中的认识
董波教授通过对《内经》经文理解,再结合后世医家对膻中的解读,对膻中有以下几方面认识。
概念:董波教授认为膻中应包含心包络和胸中(气海)这两方面。其结构的两个部分一为心包络,一为胸中(气海),二者在位置上相毗邻,在功能上相联系,共同构成了膻中的物质基础。
膻中与脏腑的联系:董波教授认为心、肺、脾三者与膻中关系最为密切。如《灵枢·邪客》描述了宗气“贯心脉”,说明宗气入于心脉,并推动心脉的运行。《灵枢·刺节真邪》指出宗气“走于息道”,《灵枢·五味》宗气“出于肺,循喉咽”,说明了宗气与肺司呼吸功能之间的联系。同时宗气又是由水谷化生而来,故与脾也有密切关系。
膻中疾病的基本治则治法:膻中位于隔膜之上,属于上焦,位置较高。对其进行治疗时,选药必须注意选用轻清之品,以使药力易达病所。膻中(胸中)为胸阳所居之所,能够推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同时也是肝气畅达上升,肺气清肃,下降的推动者,若阳气衰微或郁遏,则病生焉。治疗必须通阳补阳。
3 董波教授运用开宣膻中法治疗胸痹心痛病
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董波教授发现胸痹心痛按传统的辨证论治和中成药治疗,虽然已经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稍有不足。故董波教授结合膻中的理论知识,认为胸痹心痛病本义即指膻中气机的痹结,针对这一基本病机,董波教授提出运用开宣膻中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其胸痹心痛病的发病机制为膻中的宗气亏虚,胸阳衰退,致使浊阴渐生,痰饮瘀血塞于胸中,引起膻中气机痹阻,其结果既可影响宗气贯心脉的作用发为胸痹心痛等心系疾病,又可影响宗气司呼吸的作用而发为肺胀等肺系疾病。通过胸痹心痛的发病机制可见造成膻中痹阻主要的两个病因为宗气亏虚和胸阳衰退。开宣膻中法是开通阳气和宣通肺气并用。开通阳气即为补充振奋阳气,使阳气能够通达。宣通肺气即调节肺气宣降功能来保证宗气生成充足。宗气的生成虽与肺脾相关,但主要依赖于肺,这是因为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是间断性的,且其精微亦可贮存,故一日三餐;而肺呼吸之清气的补充是连续性的,且其清气不能贮存,故须臾不能停。因此宣通肺气是保证宗气生成的重要条件。
董波教授发现开宣膻中法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的组方机制基本相合[7],皆是以开通阳气和宣通肺气为原则。重用黄芪大补肺气,助肺气宣降,知母既能润黄芪之燥,桔梗能宣肺气,且能载药上行达胸中,宣肺、补肺并用,保证宗气生成充足;升麻、柴胡振奋阳气。因此董波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以张锡纯的升陷汤为基础方,加入杏仁降肺气,与桔梗相配,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之权,又与升麻、柴胡,一升一降,调节胸中大气。再加入薤白,辅助柴胡、升麻通阳行气。并将此方命名开宣通痹方。临床上治疗胸痹心痛病应用开宣膻中法,以开宣通痹方为基础方加减来治疗胸痹心痛病。并根据其他病因病机给予相应的治疗。即在开宣膻中痹阻的基础上,酌情配以养阴、行气、补气、散寒、活血、化痰等药物或方剂,可使膻中之气机宣展,则痹痛自止。
董波教授将膻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提出开宣膻中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并结合张锡纯的升陷汤,创立开宣通痹方,既加深了对膻中的理解,又为临床上治疗胸痹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2] 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3]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1-15.
[4] 明·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5] 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0.
[6]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28.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