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体会与思考

2018-01-16刘海红詹珺雁

医药前沿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诊断学检验教学模式

刘海红 詹珺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借助检验医学的方法,根据待检患者或人群的症状、体征,制定实验诊断学检查方案,并运用检查结果,对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进行辨析,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变化、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等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科学,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合理选择检验项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重要桥梁课程, 最终为临床服务[1-2]。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从这门课程中真正受益, 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探讨、思考并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现将我近年来在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教学方法

1.1 我们在实习课的教学中加入了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检验报告的分析和思考,通过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原理[3],使学生能够将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和临床病例资料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下,通过剖析各系统常见疾病实验诊断特点,糅合相关问题和知识点,灵活应用实验室各项相关检验项目,培养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病历和真实患者的整体概念,将检验思维转变为临床思维,选择一些合适的病例,尽可能多地涉及课堂上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们参与分析讨论,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吸收、主动思考,突出实验诊断学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采用PBL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病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从以“检验结果为中心”过渡到以“疾病诊治为中心”[4]。鼓励学生们查阅文献,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病例分析讨论的乐趣,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各种检验结果综合分析的临床思维能力。

1.2 适当增加检验质量控制相关内容,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

实验诊断学所涉及的实验室检查,是用于疾病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其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完善的检验质量控制。因此,临床实验室必须对检验全程进行质量控制。调查表明,检验前误差通常占整个检验误差的60%左右,分析前质量保证是检验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5-6]。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丰富的临床实例向学生讲解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循证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实验诊断准确性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检测结果最准确、诊治结局最有效、医疗费用最合理的检验报告。循证实验诊断学的临床实践体现了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使学生认识疾病发生发展阶段与临床检验结果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实验室诊断项目的基本原则。

1.3 授课内容增加检验科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并注重加强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实验诊断学发展迅速,新的检查方法和检查项目层出不穷,如何评价、选择这些项目是实验诊断学面临的挑战。介绍新技术新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 还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检验的意义,更好地与临床接轨。实验诊断项目临床应用的总体原则是选择具有最适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实验诊断项目,一个实验诊断项目可反映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引起多个实验诊断项目质或量的改变。同一实验诊断项目,可用于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的发现,建立一个良性的科研思维。

2.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环节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全科医学、护理等专业的学生为主,尽管不同专业使用的教材相同,但是各自的教学大纲及专业特点不同,为了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实验诊断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对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环节。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临床典型病例出发,紧密结合实际诊疗工作,遵循临床诊疗流程,侧重于临床实验诊断,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可以不作为授课重点,而检验项目选择的原则、临床意义、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分析评价可作重点讲解。在讲解中体现临床思维和诊疗决策,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护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不能按照规范采集标本,因此授课的重点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工作案例,讲解检测项目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强调“检验前质量保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病人的准备、不同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方法及采集的最佳时间、注意事项、标本的保存与运送要求以及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等。通过这样灵活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完成不同专业学生重点知识的讲解,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知识,为学生们将来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教师结构、合格的教师资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承担实验诊断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方向不统一,既有临床医师,也有检验技师,不同教师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各自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没有有效的途径统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中仅有实验诊断学涉及医学检验专业内容,多由临床医生编写、执教,且内容简单,缺乏从检验专业视角的探讨和分析。因此临床医师对诊断实验的原理技术和影响因素不仅缺乏足够了解,而且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检验专业的老师虽然在检验设备原理、性能、实验方法等方面比较精通,但和临床诊疗经验不足,不能掌握与检验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的要点,而影响深刻理解实验诊断学的内涵所在,并在教学实践中易与临床检验学相混淆。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侧重点应该以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和临床应用为主,因此,实验诊断学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实验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方面,是否胜任正确引导学生们进行病例分析及培养学生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重任,是目前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所以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既要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又要掌握足够的检验基本知识,并能将临床与检验紧密结合,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正确引导学生[7]。而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问题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起点,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模式应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师应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促进教学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使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高等教育系统中真正起到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革。

[1]张晓红,许晓风.关于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的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906-1907.

[2]曾小莉,郭晶,王燕,等.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若干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599-600.

[3]刘士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11):63.

[4]王梅,胡嘉波,许文荣,等.青年教师实验诊断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科教文汇,2014,(31):83-86.

[5]张海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98-299.

[6]李建余.探讨影响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综合医学,2015,13(2):156-157.

[7]张佳俐,戚红,刘郁莹,等.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0):758-761.

猜你喜欢

诊断学检验教学模式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