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手术模式的探索
2018-01-16周丹枫马楠蒋卓陈海勇钱永平魏国庆
周丹枫 马楠 蒋卓 陈海勇 钱永平 魏国庆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日趋发达,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入大型医疗机构,造成各地大型医疗机构就诊等待时间漫长,手术尤其是微创、简单手术等待住院时间过长,造成患者不满意;同时医疗机构医务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大型医疗机构不断扩张,即使出现了超过1万张病床的“超级医疗航母”,仍然很多患者需要长时间等待床位;同时也与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背道而驰。如何缓解类似医疗供需矛盾,除了医疗机构增加住院床位及周转,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则显得更加突出。日间手术模式应运而生,根据2003年国际日间手术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定义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的非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日间手术主要有专门日间手术机构完成,与传统医疗机构相比,他们具有更加细致的术前评估、先进的手术条件、科学的管理流程[1-2]。与国外日间手术模式相比,国内于2015年成立中国日间手术联盟,而中国的日间手术更多是依附于特大型医疗机构。而近年来,日间手术在大型公立医院之外如医生集团、私立医院等尝试。与门诊小手术相比,更加系统、安全;同时日间手术属于住院患者,可以纳入医保管理,降低患者费用负担。而与传统住院手术相比,更加高效、快捷[3]。但与国外日间手术模式相比,国内日间手术则更倾向于在24~48h内完成患者手术前评估、手术和出院的一种快速手术模式。同时随着近几年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国内的逐渐开展,将日间手术模式与ERAS相结合可能更有利于日间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4]。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日间手术模式,对于降低医疗机构住院时间、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改善大型公立医院“住院难”、“住院贵”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虽然近年来日间手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管理模式、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日间手术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但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
1 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涉及到相关检验、影像、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麻醉、术后随访等众多学科,部门间协调尤为关键,此时需要医疗单位行政部门牵头协调统筹安排。可考虑成立日间手术管理委员小组,由医院院长任组长,分管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科出面协调统筹相关专科合作[5]。同时对于准入相关科室,成立相应的日间手术管理委员亚小组,负责日间手术相关准入科室的具体工作流程。日间手术管理委员小组协同各亚小组制定本科室日间手术准入病种、准入患者、准入医师资质,制定术后随访流程和安排专人系统随访。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个亚小组进行考核。形成由医院统一管理、相关准入科室具体负责的医疗模式。
2 日间手术流程
日间手术管理委员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医院日间手术总体流程,入院门诊就诊后由专科医师(具备评估日间手术的资质)直接负责构建医疗团队(专科手术医师、ERAS医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随访护士等),并对该患者作出初步评估,是否适合纳入日间手术管理,对于合适的患者予以按日间手术流程进行,即手术医师、ERAS医师、麻醉医师会诊进一步评估适合纳入日间手术;随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等,完善术前评估。对于纳入日间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急诊流程,快速完善术前检查,手术医师再次评估后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手术;ERAS医师全程参与管理,对于部分恢复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当天18∶00办理出院,部分需要延长随访的手术患者可考虑第二条上午出院,出院后由专门随访团队进行定期随访,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
3 日间手术规章制度
建议完善合理的日间手术规章制度,对于保障日间手术的合理开展、患者安全尤为关键。对于日间手术的规章制度,要求严格实施技术准入制度,完善术前、术中和术后评估、完善随访制度等。
对日间手术术种的准入,先以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术中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成熟度高的术种为主。目前日间手术模式下国外的患者主要以骨科、眼科、普外科、疼痛科等专科为主,其手术量约占外科手术总量的70%[2]。而根据2015年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推荐,我国日间手术术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15个)、骨科(10个)、男性生殖(7个)、眼科(6个)、耳鼻喉科(5个)、泌尿系统(5个)、内分泌(4个)、妇科和口腔科各2个,共56个日间手术术种[2]。针对上述情况,目前日间手术的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当前仍是主要集中在风险可控、技术相对成熟的中小型择期手术,国家卫生与计划委员会也于2015年年底推荐涵盖消化、骨科、眼科等9个学科的56个日间手术术种。虽然日间手术在我国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对于缓解大型医疗机构住院难、患者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效果较为显著。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术种,结合各自医院的特色,制定相应准入日间手术术种。对于医师等相关医疗人员的准入,确定以临床医师为主的医疗团队的构建,由准入科室主任牵头负责,原则上由专科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专科医师具体负责实施(医学院附属医院可考虑3年以上主治医师具体负责)。对于患者的准入在严格按照术种准入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原则上要求有家属陪护、年龄原则上在14~75周岁,患者无基础疾病或轻度到中度脏器(心、肺、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其功能代偿良好。对于评估制度,要求术前、术中、术后评估,术前有专科医师、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手术医疗团队共同评估患者手术适应证、术中手术及麻醉风险、术后复苏和出院标准;并由专人随访,随访原则上予以术前1d、术后24h和术后72h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是否存在疼痛、出血,伤口恢复情况、手术部位不适等,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可适当延长电话随访时间,结合患者情况,可考虑术后1周网络医院门诊复诊[6-7]。
总之,日间手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等待手术时间久等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日间手术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日间手术基础上联合ERAS理念,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患者因手术引起的各种不适,减少痛苦,加速患者康复,还能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资源最优化;但日间手术的中国特色模式仍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