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源性门脉高压症40例临床分析
2018-01-16陈宗华陈扬黄亚娜李泽培胡筠
陈宗华 陈扬 黄亚娜 李泽培 胡筠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上又将其称为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属于肝外型门脉高压的一种,这种疾病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治愈的门脉高压症[1]。临床上胰腺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增加,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发病率也可能随着增加,但是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这种疾病的诊断率也在日益增加[2]。本次研究将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40例,主要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49.8±5.3)岁。本次研究纳入标准:既往有胰腺病史,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胰腺肿瘤等,经过CT和CTA或胃镜确诊存在脾静脉狭窄闭塞、脾大、胃底静脉曲张、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排除标准:有肝炎、肝硬化、血液病、血吸虫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对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脾大的发生率、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腹水的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其各种胰腺原发疾病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中的占有比例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40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急性重症胰腺炎12例,占总例数30%;急性中度重症胰腺炎15例,占总例数37.5%;胰腺假性囊肿6例,占总例数15%;慢性胰腺炎3例,占总例数7.5%,胰腺肿瘤3例,占总例数7.5%;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例,占总例数2.5%。有39例脾大者,占总例数的97.5%。并发有上消化道出血的32例,占总例数的80%。胃底静脉曲张35例,占总例数的87.5%,其中伴食管静脉曲张11例,占总例数的27.5%。腹水3例,占总例数的7.5%。
3.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比较常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引发的。而和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不同,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是由于胰腺疾病以及相关并发症导致的门静脉系统的属支发生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等所致[3]。一般情况下急慢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肿瘤、胰腺结核、动静脉瘘、胰腺假性动脉瘤等会因炎症、水肿、胰腺肿大、纤维化、肿瘤浸润等,对脾静脉产生外压,而且还会对脾静脉内膜直接造成损伤,导致了脾静脉发生扭曲、受压、管腔变窄、血管壁增厚等现象[4]。
本次研究发现,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大多数都是以中上腹隐痛、黑便、腹泻、贫血等因素就诊的,只有少数患者存在呕吐鲜血的现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是:(1)患者具有原发性胰腺疾病史,其中以急性重症胰腺炎和急性中度重症胰腺炎以及胰腺假性囊肿所致最多见;(2)胃底静脉曲张为主,伴或者不伴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大多数患者都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如黑便、贫血,少数呕血;(3)绝大多数患者的脾脏都有不同程度肿大,伴或不伴脾功能亢进;(4)所有患者都没有发生过肝硬化、肝炎等疾病史,而且肝功能正常;(5)所有患者CTA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脾静脉狭窄闭塞,胃壁周围侧枝循环形成,部分患者胃镜可见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有研究资料显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最具特征的表现就是没有肝硬化的孤立性的胃底静脉曲张。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脾大、伴或不伴脾功能亢进;大部分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大多数都是经过内镜检查或者是影像学检查发现了胃食管静脉曲张,只有小部分患者是由于曲张静脉破裂发生了出血而体现的;少数患者是由于消化道出血丢失蛋白加上液体复苏导致了稀释性低蛋白血症引发腹水。
综上所述,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病因主要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胰腺肿瘤等。胰腺的相关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因此临床上应该不断提高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认识,对其临床特点特点进行掌握,对急性胰腺炎尤其是中重度的患者,胰腺假性囊肿以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应该定期随访复查上腹部CT和CTA,从而提高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