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2018-01-16刘欢杨锦龙
刘欢 杨锦龙
(1乐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四川 乐山 614000)(2乐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心肌梗死,即冠状动脉由于出现持续性的缺氧及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坏死,患者常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而糖尿病则是一种由高血糖为代表的典型代谢性疾病。对于心肌梗死合并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其心血管较单纯的心肌梗死患者更为脆弱,因而更易出现心力衰竭[1]。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重点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室重构及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8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将合并存在糖尿病症状的90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未出现糖尿病症状的90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共有男性118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2±3.6)岁,合并出现高血压51例,血脂异常6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等均保持相同,均为在调整血脂、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血酶、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倍他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用药量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对用药剂量进行递增,并在出院前调整至目标剂量。于六个月时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具体的用药范围为:卡托普利37.5~75mg/d,倍他乐克50~100mg/d。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入院第一天清晨时应以空腹并处于卧位进行肘静脉血的采集,并于随访六个月时再按照相同方法采集一次肘静脉血,对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测定。并在患者入院一周及随访六个月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在于对患者的心脏长、短轴及心尖四腔与两腔位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并对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以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
观察组的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情况为:血管紧张素及肾素在治疗后有显著降低,醛固酮则出现增高趋势,除此外未有显著变化;对照组的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情况为:血管紧张素、肾素及醛固酮均在治疗后有显著降低。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变化对比
观察组在经过治疗后,其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出现显著变化,其他心动图指标未出现明显改变;对照组在经过治疗后,其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出现显著变化,其他心动图指标未出现明显改变。
3.讨论
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以拮抗神经内分泌、逆转心室重构进而预防心力衰竭出现。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能够对心肌梗死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逆转心室构成、改善心脏功能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较好的效果[2]。而糖尿病除会引发冠心病外,还能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升高等,使得相关药物在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改善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碍,治疗效果相对一般。
由于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升高,因而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其血管紧张素活性,利于改善其心室重构[3]。除此外,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还应以醛固酮抗结剂对抑制心脏纤维化有显著效果。就本研究中而言,观察组的血管紧张素及肾素在接受治疗后出现显著降低,对照组则是血管紧张素、肾素及醛固酮均有明显降低,除此外,对照组在心动图各项指标中的变化也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方面,糖尿病的合并出现给心肌梗死患者带来了较明显的治疗难度。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在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及降低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方面的效果相对较差,但其仍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及心室重构的逆转存在较为肯定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平,王翼华,钟国庆,等.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61-62.
[2]刘明,刘芳.β-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11):23-26.
[3]王影.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