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谨防“疲劳综合症”
2018-01-16(施维)
(施 维)
基层扶贫干部压力大、任务重,对他们,既要提要求、压担子,也要常关怀、多鼓励。让他们能够 “满怀激情且从容不迫”地干事创业,把脱贫攻坚剩下的战役打好,把群众脱贫的基础打牢。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时间,脱贫攻坚已到重要的冲刺阶段。近日,笔者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干部中出现了扶贫工作“疲劳综合症”,甚至产生了“厌战情绪”。这种现象和倾向需要关注。
“疲劳综合症”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自2013年底开始启动精准扶贫,2015年底正式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时间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社会压力大。对于广大扶贫部门特别是一线扶贫干部而言,长期在这种高负荷、高压力下工作,一部分人难免会出现精神和身体吃不消的情况,进而在工作中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甚至出现敷衍、逃避的状态。
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扶贫工作变成了开会议、发文件、打电话、填表格、报数据,精准脱贫变成了精准填表,扶贫干部被戏称为“表哥”,导致他们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实事上,老百姓也不满意,长此以往扶贫干部也没有成就感、荣誉感,难免会滋生倦怠情绪。
另外,一些扶贫干部工作方法不得当、路子不对头,扶来扶去,事情没少干,却没有多少成绩和进展,看不到脱贫摘帽的希望,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在个体的角度上,可以通过更科学的工作安排、机制设置,来排解压力、提升效率,但是绝不可以有暂时歇歇脚、放松一下的想法和态度。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如同打仗,气可鼓而不可泄,必须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向前推进,否则很可能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当前正值最重要的冲刺阶段,我国还有3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还有800多个贫困县有待摘帽,还有大量深度贫困地区的硬骨头要啃,这个时候,发展的脚步绝不能停留、干事的劲头绝不能松懈。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克服扶贫“疲劳综合症”。
首先,得加油鼓劲,让干部们有动力想干事。其次,要减负提质,让大家减轻压力能干事。再者,得提神醒脑,让干部们有思路会干事。就是要提高扶贫干部们带领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
在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扶贫干部们可以说是最可爱的人。对于这群最可爱的人,我们要多多关注、常常关心。基层扶贫干部压力大、任务重,对他们,既要提要求、压担子,也要常关怀、多鼓励。让他们能够“满怀激情且从容不迫”地干事创业,把脱贫攻坚剩下的战役打好,把群众脱贫的基础打牢。
(施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