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文化引领大健康
——兼谈解放军总医院四位百岁专家文化养生

2018-01-16肖忠武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长寿医学专家

文/肖忠武

这是医学发达的时代 也是医学无奈的时代

说医学发达,主要体现于医院规模日益扩增,医疗队伍日益壮大,医疗技术日益更新,诸如器官移植、基因修复、远程诊疗、生物克隆等等。说医学无奈,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的已经出现“井喷”;还因为,几十年前少见的癌症如今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而且越来越多地向青少年人群蔓延;更因为,艾滋病、非典等新生病种层出不穷,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医学发达与无奈的诡异现象,既存在于国外,也存在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诡异?这与环境恶化、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很多人的健康意识滞后或错位,二是现代医学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如果把追求健康比作保护一条河流,医学的主要职能是分管河流的末段,叫作医治疾病,这是一种让生命重返健康的“硬实力”。健康之河的上游和中游,主要靠每个人自我管控,自我治理,叫作预防疾病,这是一种让生命保持健康的“软实力”。可如今太多的人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硬实力”,轻视或无视自己应该具备的“软实力”。此种“重硬轻软”的健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有损健康的种种行为,导致以上诡异现象日益凸显。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疾病年轻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医学的局限性变得更突出。众所周知,为了医治更多的患者,为了更好地救死扶伤,几乎每个三甲医院天天挤满患者,节假日如同战备日;一个门诊医生每天要应对几十位就诊患者,一个外科医生每天要做多台手术,不少医生无暇喝水如厕,不少医生累倒在手术室。这样的敬业精神可圈可点,但同时使他们顾此失彼——顾及了更多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失去了更多地为大众预防疾病的机会。而由于顾此失彼,又导致医学与疾病之间衍生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新诡异。还有就是许多医疗机构对疾病预防工作没兴趣,因为不如医疗挣钱多,挣钱快。

面对医学发达与无奈并存的矛盾,人们常常想起那些令人羡慕的健康长寿群体,同时引发深深思考:为什么古今哲学家、史学家、书画家、音乐家大多是健康长寿的?为什么长寿之乡的许多老人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并不优越的环境中能够健康地年逾百岁?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很多人并不感到快乐和满足,甚至产生身心疾病?为什么古代名医孙思邈只把医药对健康的贡献作用排列在末尾?

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指向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命题——健康不仅仅是医学之事,也是文化之事。这就意味着:今天,我们必须以大文化引领大健康。大健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的身体和心理无疾病,适应社会能力强;二是人类和谐,人类与大自然和谐。

这是文化多元的时代 也是文化稀缺的时代

什么是文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概括性释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论之,现代医学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一种分支文化。由于是分支,它的主要使命是“疾病治疗”,而对如何预防疾病、如何让人适应社会,就力所有限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能够积极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类知识、各种措施,属于大文化。它包括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环保、伦理、道德、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内容。这样的大文化,似乎与医学没有直接关联,但它有着雨露阳光般的作用,滋养着人们的健康。以下实例给人以启发,值得借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有四位百岁军医,他们分别是老年医学专家牟善初、口腔医学专家周继林、心外科专家苏鸿熙、妇产科专家叶惠方。他们的医学业绩和奉献精神成为医界楷模,被几十家媒体广泛宣传。笔者在为四位老专家撰写报告文学的过程中,也曾恳请他们介绍健康长寿经验,以便读者参考。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四老的经验并非各自的医学专长,而是他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牟老在百忙之余见缝插针地阅读中外传记文学,他说:“经常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既增长了知识,又得到了休闲。”周老是中国口腔医学泰斗之一,常年爱好绘画和书法,她把健康经验总结为“胸怀要宽,生活要简,文化要丰”。苏老是总医院专家方阵中的无冕诗人,他的经验充满哲理和诗意:“文化的丰富程度与寿命的长度成正比”。叶老被誉为“健康老人”,百岁之年还能弹钢琴,练唱歌,教英语,她常说:“我能活百岁,全凭文化软实力。”

广西巴马等几个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诚然,这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本地人的健康长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寿者的自我因素更为重要。笔者在归纳其中多位百岁老人的健康经验后了解到,他们最具共性的经验是“四个没有”:一是从小到老没有不运动的日子;二是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的陋习;三是没有过高的欲望;四是没有药物滥用现象。正是这“四个没有”,让他们各自拥有一个永远相随而不见身影的“保健医”,时时刻刻为他们健身、御疾、延年发挥着巨大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之星,大多是文化巨星。中国古圣先贤方阵里,孔子和孟子的寿长分别为73岁、84岁,姜子牙寿长113岁。他们生活在医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但他们的寿数放在今天也是比较高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米开朗基罗寿高89岁,曾经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宣传画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享年92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萧伯纳以94岁高龄辞世。在中国当代百岁老人星河之中,文化巨星更为闪耀。比如,决心“与笔杆子共存亡”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在百岁之年推出了《百岁拾遗》;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享年105岁,她在“回家”的前两年出版了268万字的《杨绛全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享年106岁,辞世的前一年又奉献出20万字的《朝闻道集》;至于百岁和近百岁的哲学家、史学家、书画家和国学大师,更是数不胜数了。

以上实例说明,医学之于健康和文化之于健康,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是,很多人长期存在的重医学轻文化的健康观念,使得自己少了一翼,这样的人,何谈健康?何以长寿?这些实例同时说明,医学的作用是被动的、单一的、滞后的,健康文化的作用是主动的、多元的、超前的。

需要廓清的是,近几十年来,文化种类和形式日益多元起来,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在逐年提升,为什么健康状况却不如长寿之乡的那些半文盲或纯文盲的百岁老人?原因在于,文化有道有器, 有真有伪,有雅有俗,而近几十年不少受追捧的文化,过于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和浮躁化。这样的文化缺少正能量,对健康的益处不大,甚至是有害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所拥有的文化,属于“日用而不知”的传统文化,诸如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勤劳俭朴、顺其自然、崇尚和谐等。这样的修为和美德,被他们高度地融合着,使他们的机体和心灵产生了“邪不可干”的正能量,如此潜移默化而又天长日久,必然获健康,必然享长寿。品读这些老人,让人明白:这是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文化稀缺的时代,正是这稀缺的文化,使很多人的健康状况打了折扣,使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井喷”。

告别自毁健康的时代 迈向身心健康的时代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一方面渴望健康,一方面自毁健康。以下四种现象司空见惯。

现象一,明知生命在于运动,却偏偏足不出户,身不离车,从早到晚心甘情愿地让键盘和方向盘束缚着;偶尔出门运动,又成了手机的奴隶,发短信、刷朋友圈……天长日久,身心疲惫,百病丛生。

现象二,明知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损健康,却依然我行我素:一年三季露肚脐,一日三餐不定时,玩麻将不思归,喝美酒不辞醉……临床常见的胃肠病、关节炎、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大多源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

现象三,拿健康作赌注,天天加班或熬夜,透支体力和精力,使原本健康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彻底坍塌,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家人带来负担。

现象四,迷信“神奇”养生产品和措施,今天吃这个,明天用那个,对所谓的养生讲座场场必到,对讲座内容深信不疑,囫囵吞枣。结果是:过度养生不养生,赔了金钱又伤身。

以上现象告诉人们,求健康是一件充满辩证法的事情,不能过度在乎,也不能毫不在乎。前文提到的四位百岁军医的共同做法是:生活简单化,锻炼常规化,毕生爱文化。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一流专家,四位老专家有足够的条件过优越的生活,可实情恰恰相反:一日三餐吃普通而简单的饭菜,一年四季穿普通而简单的衣服,家具大多是陈旧老化的。在保健措施方面,他们也仅仅是常规化锻炼:青年时代天天出早操,每周长跑一两次,偶尔参加球类运动,及至老年只剩健走一项。苏鸿熙老人今年102岁,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就是天天走。关于他的“天天走”,还留下一段精彩的故事:他在执教硕博研究生的年代,每天清晨带着一群学生边走边进行英语交流,既增强了体力,又锻炼了口语,解放军总医院人把这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叫做“马路英语”,几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苏老曾告诉笔者:“不要小看健走,它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和最有健身效果的锻炼,很多慢性病可以在长期健走中得到缓解,甚至消除,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第一运动向全世界推广。”

“您的健康长寿经验就这么普通简单?就没别的秘诀?”笔者曾逐一向四老刨根问底。前一个答案:“就这么普通简单”;后一个答案:“确实没有秘诀”。笔者在撰写本文时顿悟: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秘诀”,只是他们自己“日用而不知”——他们是大爱天使,他们以文化养生!

如今,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推广文化养生,内容极为丰富。其中的书法、绘画、太极拳等国粹项目,以其动静结合、身心同修的特性而产生很好的健身与养生效果。在解放军总医院,很多人都喜爱这三大国粹,不少专家出版了自己的书画集,其中一位专家还是中国书协会员。一位受益于书画的专家写过这样一幅书法作品:“放下手术刀,重启学挥毫,神清又气爽,国粹无价宝。”

我们如果做一番盘点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文化大多具有修身心、促健康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典文化让人产生大爱情怀——爱他人,爱自己,爱家国,爱大自然,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拥有大爱的人大多是健康长寿的;第二,经典文化是一种让人心胸与视野开阔的大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人,既能珍惜幸福,也能承受不幸,既能有所追求,也能知足常乐,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为滋养身心的文化基因;第三,经典文化具有普世功能,单凭“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谁熟稔于斯、恪守于斯,谁就受益良多,其中一项就是给人以康乐。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一座庞大的经典宝库而自豪,更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用好这座宝库。

好雨知时节,春风解人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发出号令:“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意味着,追求健康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自发的愿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奋斗目标。朋友们,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兴盛时代,让我们在奔赴小康征途中,以大文化引领大健康!

猜你喜欢

长寿医学专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致谢审稿专家
阅读使人更长寿
医学的进步
长寿还是短命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世界最长寿的人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