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医”上岗,医生怎样才能不下岗?

2018-01-16陈卫春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上岗助理关怀

文/陈卫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据《健康报》报道,南京鼓楼医院为来访者装配了机器人助理。这台引进自美国的智能患者健康教育机器人名叫“小医”,能回答涉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高血脂症5大类疾病相关的30万个问题。而且会唱歌、会跳舞、会讲笑话,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还能24小时回答病人的问题,能与出院病人微信交流……

报道还特别提到:多为患者和家属贡献一些时间,是每个医务人员的愿望和共识,也是一直以来医院文化中“追求最好的人文关怀”的使命。但是无奈,现实环境决定,日常门诊中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非常有限,不能解决患者各种疑问。“小医”上岗,有助于减轻医生和护士的负担,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素养和科普知识。

这个消息让人眼前一亮喜上眉梢的同时,似乎总给我有那么一点隐忧。

“小医”的上岗,无疑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尤其是减少了回答病人提问和交流、沟通的时间。换句话说,因为“小医”的上岗,对病人的许多疑问,就可以由这位医生助理代劳了。而医生赢得的时间当然是为了看更多的病人。

问题来了,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与病人的深入而充分的交流、有效沟通,这样能看好病吗,这样看病病人能够满意吗?长期如此,医生与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有什么区别!

医学的本质其实就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在,因为客观上医生时间有限,就想法子把帮助和安慰恨不得一股脑儿都交给“小医”,依赖“小医”。无疑“小医”助理智慧灵巧、腹有医学“百科全书”、万事精通、24小时在岗、不知疲倦、不厌其烦,非人能做到的,值得信赖。但长此以往,医生在这方面能力会不会弱化,甚至发展到将来不再愿意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或就认为这些本来就不是医生的职责,就应该是“小医”做的;或者干脆离开“小医”助理,医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病人的问题和咨询,就不会工作,或者就罢工了。到那时,医患之间将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实在不敢想象。

可以说“小医”的上岗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不难理解,应该欢迎。减轻医生工作量,为医生减负,出发点是好的,但“小医”的上岗这仅仅是治标,是针对现阶段医生的“忙”的应对之举,并没有触及根本,其负面效应也就在所难免。

医生为什么这么忙,医生应该这么“忙”吗?治本之策,是消除医生的“忙”,是让每一个医生都做纯粹的医生,让医学回归本真,让每一个医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气定神闲全力以赴接诊病人,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就诊时间,能与医生充分交流和沟通。这是医生的职责和权利,更是患者不可侵犯的应该享有的权利。

“小医”上岗有其现实需要,是一种无奈中的有为,有其积极的一面。名义上也是为病人着想,给病人关怀,但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将温情脉脉冷暖自知的活生生的人交与预先设计好程序化机械化冷冰冰的机器,这样的关怀,实质上缺失的正是医学最不可或缺的医生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错位。是一种看似一切正常,却隐患重重后患无穷的可怕之举,我更加担心的是,日久,大家会将这种不正常视为正常。从医生抽身而出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是不是就该意识或认识到为此可能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你离被病人抛弃已经越来越近了。

“小医”能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能24小时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提问等,如果是这样,按照这个思路和套路,看病开单智能化不是更加容易,同样可以交给机器人,那医疗行业还要医生做什么,让机器人一统天下不就万事大吉。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也这么去做,2014年马云的预见就将成为现实——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医生的悲哀!

著名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Paul B.Rothman认为,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医生这个职业还是会存在的。当然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医生,让医生有更多时间用在与病人交流、沟通方面。请各位注意这里Paul B.Rothman给出的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医生的最主要理由和依据是,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不能被电脑替代的。

如果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被电脑替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医生还有存在的可能吗?正如上述报道特别提到的:“多为患者和家属贡献一些时间,是每个医务人员的愿望和共识,也是一直以来医院文化中‘追求最好的人文关怀’的使命。但是无奈,现实环境决定,日常门诊中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回答患者各种疑问的难题。”——这才是引进“小医”和“小医”上岗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减轻医生和护士这方面的负担。现实环境就这么牢不可破,不能改变,牺牲一切都要为此让路?这样的牺牲,代价未免太大了,甚至可能成为毁灭性的行业消失的开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改变现实环境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彻底解放医生,让他们与患者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化解满足答复患者各种疑问的难题。

“当下,人和医生之间已经失语了,无需沟通,人就变成一堆可拆卸的零件,可检测的仪器。”(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让我担忧和放不下的是,“小医”这类智能助理的上岗,会不会雪上加霜?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医”的上岗雪中送炭,成为逐步改变现状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和每一个医生思考,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

“小医”上岗是值得庆幸和高兴的,也是科技送给医学和医生的大礼,但我们切莫沾沾自喜高兴得太早,应该看到其中的隐患和危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目的,除了治愈之外,更多的是帮助和安慰。需要有温度、充满爱心和同理心的医者。这是对医学和医者永恒不变的要求。除此以外的一切都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并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

我们是医生,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大写的人,切莫忘了初心,任何外力都是帮助或辅助我们而已,要坚守定律,面对“小医”的上岗,必须要重新调整自己,除了继续把医生该做的做得更好外,没有其他选择。

猜你喜欢

上岗助理关怀
生活小助理
自在如风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持证上岗”倒逼父母做个称职家长
父母持证上岗不现实 补上育儿课刻不容缓
助理
『父母持证上岗』建议背后有深意
内蒙古:农畜水产品将“持证上岗”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