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让“人情消费”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2018-01-16秦风明
今日农业 2018年2期
秦风明
“年终算一账,心里直发慌。一年血汗钱,几乎都花光。家家想过事,户户都效仿,巧立名目办,形成坏风尚。”这是新年来临之际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树掌村63岁的冯刚写下的顺口溜。生动描述了当地人情风盛行的危害,“人情风不刹,脱贫没办法”。
这些年,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利用各种名目办庆典收礼金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日宴、上榜宴、庆生礼等等各种“礼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使整个家庭一年近四分之一收入用于“人情往来”。可见,“因礼致贫返贫”已成为当下精准脱贫的一大绊脚石,只有花大力气破除陈风陋俗,倡导勤俭节约,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守”住钱袋子,才能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在农村,除了婚丧嫁娶之外,孕妇生产、孩子升学、建房修房,甚至工作转正、搬家暖房等等,只要沾喜沾丧都要摆上宴席,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就都得去随份礼。这份礼金也是“水涨船高”,五十、一百元成了不分亲疏的“大家礼”。如此陈风陋俗成为农村一大“痼疾”,群众无奈无助,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家庭负担,同时也助长了攀比、浪费、奢侈、迷信等歪风邪气,不仅不利于农村形成文明的乡风民风,更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脱贫不易,巩固脱贫成果、做到任凭“风吹雨打”不再返贫,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贫困和周围的环境有丝丝缕缕的关系,单打一恐怕不行。摆脱贫困,必须是增收、节支一起抓。在削减畸高的人情消费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倡导节俭之风,凝聚农民群众坚决破除陈风陋俗的新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大乡村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力度,加大对党员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问责处理力度,切实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村规民约等刚性制度狠刹农村不良之风,真正为文明的乡风民风筑起一道“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