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溃疡的流行与防治
2018-01-16翁善钢
翁善钢
[美国动植物检疫局(APHIS)北京办公室,北京 朝阳 100600]
胃溃疡是生长猪常见的疾病问题之一。养猪生产者可以通过饲喂和管理的改善来减少胃溃疡的发生。引起猪出现胃溃疡有多种原因,比如应激、管理、疾病或营养因素。某些基因型的猪出现溃疡的几率要比其它基因型的猪更大。由于没有黏膜保护,最易受溃疡影响的部位是食道与胃相接的部位,这里pH梯度的变化会导致过量的胃酸分泌,肠壁受损,溃疡形成,引起流血。在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贫血,但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出血。就疾病的流行而言,胃溃疡在生长猪中更为常见,在仔猪中很少见。也有报道称,猪只屠宰时可在多达60%的猪中观察到胃溃疡的症状。
1 症状和流行
多数断奶仔猪和生长猪发生胃溃疡时,疾病的症状较轻。常见症状有虚弱、呼吸困难和皮肤与黏膜苍白。由于胃部疼痛,猪只也会出现呕吐或磨牙等症状,这些猪经常排出深黑色的粪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取样确认有无血液的存在,并排除寄生虫。在慢性病例中,猪体重减轻,食欲时好时坏。疾病初期胃呈轻微出血,不少病猪仅表现消化不良,这往往不易被人察觉。当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慢性腹膜炎时,可导致猪只迅速死亡。猪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多见于50千克以上生长迅速的猪及饲养在单体限位栏内的母猪。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胃溃疡严重,猪群中的死亡率最高可达3%~4%,不过,通常在0.5%左右。
2 病因
2.1 营养因素
如果一个猪场报告溃疡发生率很高,那么查看饲料配方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研究表明,简单地增加饲粮中某些营养元素的水平并不能够完全解决溃疡的问题。饲料粗硬不易消化,缺乏足够的纤维,饲料粉碎得太细,长期饲喂高能量特别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在谷类饲粮中不适当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E、硒等,以及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或者霉变,都易引起猪胃溃疡。
2.2 其它影响因素
饲养管理也对溃疡的流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猪舍闷热、噪音多、过多打扰猪(如经常转群、称重),猪舍空间狭窄,猪的活动长期受限制,猪舍通风不良,环境卫生不佳,饲喂不定时,突然变换饲料等,也易诱发本病;无同情心的饲养员或猪只间的争斗行为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应激;胃溃疡也常继发于慢性猪丹毒、铜中毒、蛔虫感染、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等疾病中;也常见于维生素E缺乏、肝营养不良的猪;猪体质衰弱、胃酸过多也易发病。
胃溃疡的重要发病机理是多种不良消化因素的影响,胃壁组织受到刺激,引起黏膜充血、缺损、糜烂,逐渐发生组织学变化。因损伤而发炎、糜烂的胃黏膜组织释放出组织胺,使胃壁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胃泌素的形成与乙酰胆碱的大量产生,从而刺激胃液大量分泌,酸度相对升高;与此相反,保护性黏液却极度减少或缺乏,胃蛋白酶在酸性胃液中即起到消化组织的作用,从而导致局部性溃疡的形成和产生。
3 防治
患有胃溃疡的猪,在病症明显表露出来之前是很难观察到的,这也是临床诊断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上只能通过观察粪便颜色、黏膜颜色、皮肤颜色来进行初期的诊断。对疑似病猪需要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潜血检验,临床诊断时,还需要与其它疾病进行区分,比如出血性肠炎综合征、急性猪痢疾等。
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对于患有严重胃溃疡的猪只一般采取淘汰的措施。有学者的报道称,对症状较轻的病猪,应保持环境安静,减轻应激反应,可注射镇静药,如用盐酸氯丙嗪,每次每千克体重用1~3毫克。中和胃酸,防止胃黏膜受侵害,可使用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抗酸剂,使胃的内容物酸度下降;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可于饲喂前投服次硝酸铋5~10克,每天3次,也可喂服鞣酸蛋白,每次2~5克,每天2~3次,连用5~7天。此外,为维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可用聚丙烯酸钠每天5~20克溶于水中饮服,或以0.5%~5%的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连用5~7天。如果病猪极度贫血,证实为胃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则失去治疗价值,应及早淘汰。
针对病因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更为重要。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饲喂不同的全价饲料,粉料不宜过细,同时要在粉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油脂。控制猪只饲养密度,避免猪群拥挤、打架。每天打扫卫生,及时消毒,保证猪舍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空气新鲜。保证猪舍内温度适宜,避免昼夜温差过大。保证有充足的饮水,换料要逐步过渡。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饲料不能腐败变质。饲粮中加入一定量的青粗饲料能促进胃肠蠕动,可预防猪胃溃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