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价值
2018-01-16王艳丹
王艳丹
(辽宁省建平县医院,辽宁 建平 122499)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导致误诊、漏诊率增加,加大了诊断难度[1]。C反应蛋白在人体血清内存在,当人体发生急性感染后,C反应蛋白水平会上升,通过检测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利于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断准确率[2]。本文主要分析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C反应蛋白的检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实验组,女36例,男54例,年龄为3~14岁,年龄均值(6.42±2.19)岁,病程为2~40 d,病程均值(14.58±5.83)d,临床表现:有84例发热、69例咳嗽、8例腹泻。选取同期收治的正常体检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女38例,男52例,年龄为3~14岁,年龄均值(6.68±1.9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用飞测免疫荧光全血快速CRP分析仪(广州天宝颂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检测儿童的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血常规,选取配套试剂完成检测。两组由同样的医师进行检测,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并取空腹静脉血,接受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所有的数据资料由检测人员详细记录与整理,并进行数据分析。
1.4 评估标准[3]。C反应蛋白:正常水平<10 mg/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水平<1. mg/L;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水平在50%~70%。阳性标准: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70%、C反应蛋白在5 mg/L以上、超敏C反应蛋白在1.0 mg/L以上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信息,计量、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表、χ2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的相关指标对比: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s)
表1 两组儿童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s)
组别 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mg/L)C反应蛋白(mg/L)实验组 70.94±5.12 6.83±2.41 60.12±19.53对照组 53.82±5.19 0.82±0.48 7.39±3.85 t 22.278 23.202 25.130 P<0.05 <0.05 <0.05
2.2 检测阳性情况分析。实验组:C反应蛋白阳性73例(81.11%)、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82例(91.11%)、中性粒细胞计数阳性67例(74.44%)。对照组:C反应蛋白阳性5例(5.56%)、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9例(10.00%)、中性粒细胞计数阳性16例(17.78%)。实验组的各项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统计软件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
3 讨 论
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在儿科中常见,因患儿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应答反应较差,导致患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使疾病诊断的难度加大。为了确诊患儿病情,临床需指导其接受相关检查,辅助疾病诊断。以往主要采用细菌分离培养、血常规检测项目诊断患儿病情,然而这种方式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且灵敏度不够理想,极易导致病情延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致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C反应蛋白在人体内的含量并不高,它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一旦人体出现感染症状,则会急剧上升[4]。
C反应蛋白可将人体某种感染情况反映出来,结合于胆碱磷酸后,经钙离子参与,可识别病原菌,还能将补体激活。在人体出现细菌感染后的6~8 h,其体内C反应蛋白便会开始上升,在感染后24~48 h,该指标会达到高峰值,当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后,C反应蛋白会迅速降低,约在7 d内达到正常范围。该指标的检测不会受到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检测价值较高[5]。值得注意的是,C反应蛋白的检测会受到体质量指数的影响,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临床还需结合其他指标检测,确诊患儿病情。
超敏C反应蛋白与C反应蛋白同属一种物质,超敏C反应蛋白可对感染类型进行鉴别,同时还能明确人体的感染程度,该指标的上升幅度与身体感染程度呈现为正相关。人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也较少,该指标检测不会受到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将机体感染程度反映出来。血常规检测的最为简单的一种辅助检查方式,不过该项检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免疫功能、年龄、生理性波动、个体差异等,特异度、灵敏度不高,极易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
从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的C反应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实验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也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阳性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患儿的机体功能还不健全,当身体出现感染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甚至无临床症状,且有生理性波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指标的检测结果,导致患儿病情无法及时诊断。必要情况下,临床可采用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有利于降低误诊、漏诊率。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指标的检测能促使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出准确率提升,便于及时诊断患儿病情,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单项C反应蛋白的检测也可引起误诊/漏诊,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临床医师还需采用血常规、C反应蛋白指标联合检测,进一步诊断患儿病情,控制误诊与漏诊率,提高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度,从而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疾病症状,缓解患儿病情,改善预后。
[1]张秋霞.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1,30(32):72.
[2]李月桂,黄晨娟,钟一梅.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16-117.
[3]张联合,李娜,李长彬.探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3):90.
[4]李长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20-122.
[5]张慧敏.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2905-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