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的忧伤色彩
2018-01-15汤静
汤静
摘 要: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知名度最高的现代诗人之一,舒婷的诗歌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她的诗歌呈现出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积极力量,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历史与现实,然而,她的诗歌却并不仅是一味地向上情绪,而是带有独特的情感感受,夹杂着浓烈的悲欢融合,包裹着忧伤的情感色彩。
关键词:舒婷;诗歌;忧伤色彩
引言:
舒婷以自己独有的女性视角观察着整个世界,关怀着人的命运,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这使她的诗歌渗透着真挚的人性。评论家谢冕曾经说过,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舒婷的诗歌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代表了一代人在社会变革时期的特殊思想动态,因此带有超越个人生活经验之外的感伤心境,创造了美丽的忧伤。
一、舒婷诗歌创作的背景
从舒婷个人的创作历程来看,其诗歌创作的时期大概是从1970到1990年之间,而这二十年间的创作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1970到1980年之间,此时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与不安,经济文化受到破坏,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长期得不到满足,同时,对于舒婷个人来说,这一时期也正是其人生的低谷阶段,家庭中至亲至爱的离世和生活上的不顺利都使她遭到了心灵上的重击。在这一时期舒婷的创作以对过去的反思为主,她创作了《献给我的同代人》和《也许》等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先行者与牺牲者的纪念,也流露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第二个时期是从1980年到1990年,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提高,然而社会思想动态却逐渐改变,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盛,却逐渐背离了原来朴实的心理,人们站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转折点,却面临着极大的迷茫和困惑,舒婷敏锐得感知到了社会的变化,她的《流水线》、《风暴过去之后》都描绘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人们对人性的忽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环境的特殊性与作为诗人的敏感和细腻,尽管舒婷追求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是她的诗歌却总是不可避免地沾染着浓厚的忧伤色彩。
二、舒婷诗歌的意象分析
诗歌讲求情景相融,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融合了作者的浓烈感情与现实的客观事物的事物。舒婷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她所能观察到的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其诗歌意象的主要特点是含着忧伤与哀怨的色彩,但是又有着对命运的不屈和执着的追求。
(一)忧伤而执着的意象
意象是诗人感情的寄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意象能够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加深读者的审美愉悦。舒婷诗歌中有许多的意象,这些意象由于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体验的不同,各自也都不是相同的。但是舒婷诗歌中的意象,却总是自由而忧伤的。以《珠贝——大海的眼泪》这首诗为例,“珠贝”作为诗中最为核心的意象,被诗人比作“大海的眼泪”,然而眼泪有许多种,“当波涛含恨离去/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呜咽”时,这是悲伤的泪、愤恨的泪;然而“当海浪欢呼而来”,这眼泪又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这眼泪经历了无数的悲欢,无数次被抛弃、无数次被遗忘在滂沱大雨里,它经历了这许多的风雨,有着最渺小的身躯,然而,舒婷虽然有着如此忧伤的叙述,她仍然保留着对生活的希望,“残忍的岁月,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在残酷的外部环境下,珠贝经历了许多的击打,终是以执着的姿态存在于世界,渺小的珠贝也包含着崇高的伟大。
(二)幽怨而不屈的意象
在舒婷的诗歌中,常常展示着一种对立,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而又美丽的图画,展示了人世间最美丽可亲的环境,但是深藏于图画内部的,确实深刻的哀怨与忧思。舒婷的《船》,可谓是真正的悲剧故事,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一只破败的船,孤独地搁浅于荒凉的礁岸之上,这里是如此的荒凉,然而不远的地方有一只水鸟焦灼地扑打着翅膀,“无垠的大海/纵有辽阔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水鸟有生命,而船无生命,无生命的船搁浅,尚不足以使人有充分的代入感,然而一只有生命的水鸟,在本该自由飞翔之际,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却毫无力量,尽管努力尝试却依然无法飞越。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中,舒婷为我们展示了恶劣环境下的又一种悲惨——船与水鸟咫尺之间,却是万里,迫不得已地相隔着永恒的距离。但是最后,舒婷仍然连发了两个反问,“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船与水鸟的“爱情”,在诗人的描述中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含义,在艰难的情境中,爱情依然能够“穿过生死的界线”与“世纪的空间”。船与水鸟的意象,反映了舒婷在残酷的现实下,虽然经历着痛苦,但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作出努力的情感。
三、舒婷诗歌中主人公形象与人性关怀
(一)悲欢交融的主人公形象
在舒婷的诗歌中,常常使用多种意象,而这些意象,有时候实际上就代表了作者本人,而其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却往往不是只有单一的感情,而是悲欢交融,充满着矛盾的。在舒婷具有明显的自白色彩的作品——《会唱歌的鸢尾花》之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把自己当做了那鸢尾花,“奔跑”、“呜咽”,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岁月,随着鸢尾花的成长,作者表达的感情也有所成长,鸢尾花变得宁静、充实,但仍然被“十字架”所限制,在桎梏之下生长,包含着满满的忧伤,然而,鸢尾花并不是孤独的,它有灯的照耀,有三角梅的陪伴,它有坚定的意志,不怕流血。“生活不断铸造着我/一边是重轭、一边是花冠”,但是“痛苦的风暴在心底/太阳在额前”。作者用热切的自信与热情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忠诚和坚定的追求,这种悲与欢相互交融的主人公形象,是舒婷忧伤与执着的真实写照。同样的,在《落叶》中,作者也把自己當做落叶,“躺在黑暗的泥土里”,但是它让下一代从它的身上取得了第一线生机。作者是迷惘的,是沉思的,因此,她也时常是忧伤的,她的内心交织着孤独与痛苦,但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骄傲。
(二)丰富的人性关怀
舒婷是一个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不仅反映着个人的遭遇,更反映了社会洪流的变化。舒婷的诗歌也因此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但是贯穿于舒婷诗歌中的是她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她的《致橡树》与《神女峰》都是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歌颂,但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恋爱观念,这种矛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思想与情感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但是最终诗人终于找到了出路,并且为众多女性的恋爱道路提供了指引;在《白天鹅》中表达了对人类杀害动物的行为的谴责,她的诗句游走在血腥与清新之间,用白天鹅的美丽反衬人类行为的丑陋,同时我们也能从诗中读出诗人对于无法阻止这一切的无奈;在《也许》、《这也是一切》等诗作中,舒婷又为所有青年一代提出了鼓励,提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舒婷同样写了《读给妈妈听的诗》、《呵、母亲》等作品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思念;《献给我的同代人》则讴歌了了当时的先行者们在为寻求社会进步的努力中努力探索,乃至奉献出生命的事迹。舒婷以细腻的笔端描述了她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各种现象与感情,在淡淡的忧伤中展示出对生活的希望。
三.结论
总而言之,舒婷虽然是朦胧派诗人,但是我们在阅读其诗作时仍然不能简单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舒婷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忧伤色彩,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舒婷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她对于生活仍然有美好的期待,依然忠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宝杰. 论舒婷诗歌的忧伤色彩[J]. 大众文艺,2018(16):45-46.
[2]林凯.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125-128.
[3]邱丽平. 论舒婷诗歌的悲剧意识[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388-3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