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陋就简造武器

2018-01-15潘前芝

特别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刺刀手榴弹步枪

潘前芝

抗战初期,各根据地的军械所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只能修理枪支。尽管毛泽东等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曾专门就此致电彭德怀,提出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造枪。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一任务基本无实现的可能。

随着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加强,八路军从刚挺进华北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原有的军事供给杯水车薪。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力更生,加强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就显得迫在眉睫。最开始的任务,是造一支标准的步枪,因为当时八路军各部所用枪支规格、性能都不同,一支枪与另一支枪零件不能互换。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刘鼎找来当时任黄崖洞一所副所长的刘贵福,让他牵头,组织几名得力技术人员进行设计攻关。实际上,刘贵福之前在延安时已设计造出过一种叫“无名式”的步枪,并在延安的“五一”展览会上获甲等产品奖。这次,刘贵福在之前的经验基础上,借鉴“捷克式”“三八式”“老套筒”“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反复研究,最后提出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相抗衡的新步枪设计方案。在刺刀设计上,抛弃传统步枪刺刀扁形的设计方式,改为造三棱形刺刀。这种刺刀不仅克服了扁形刺刀易变形的缺点,而且更有杀伤力,把刺刀安装在枪筒口部,平时折叠在枪杆上,近战肉搏时自动弹出展开。

1940年7月,我军首支自行设计的新式步枪诞生。全枪重3.36公斤,口径7.9毫米,射击准确,刺刀锋利且能自动弹出,枪体轻巧坚固。为迎接建军节,这种新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随后,军工部将这种枪的图纸和生产工艺资料分发给晋东南各厂,组织批量生产,发放部队。

不光是造枪,第二步就是造掷弹筒。百团大战后,彭德怀给军工部送来一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新装备的掷弹筒,要求刘鼎等人研制,提高八路军的近战能力。刘鼎立即组织一所、三所和柳沟铁厂三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研制。当时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缺乏制造掷弹筒所需的钢材和造炮弹用的铜材;二是缺少掷弹筒筒身及弹体的加工设备。通过发挥群众智慧,他们用从敌占区拆毁的铁轨来打造成炮身,把国外关于铸铁韧化处理的工艺与太行山民间的焖火技术结合起来,造出铸铁,解决了炮身问题。不过,在掷弹筒第一次试射时,还是发生了意外,炮弹在膛内爆炸,现场的一名工人被炸身亡。后经不断改进,1941年4月,第一批掷弹筒及炮弹试制成功,口径50毫米,射程最远达700米,与日军同类型装备相比毫不逊色。5月,这种新式武器就被运往前线投入实战。日军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和外国专家”。

自此,太行区各地掀起大建兵工厂、支援抗战的热潮。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建起大大小小上百个兵工厂。为保密起见,兵工厂的领导和重要人物都使用了代號。

在枪、弹都能造的情况下,将当时有限的兵工生产资源向哪方面倾斜,是重点造枪还是重点造弹,各根据地的意见不太统一。

有的人认为,应该以发展步枪为主,辅以子弹、手榴弹,理由是在根据地抗日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很多战士手里没有武器,上阵杀敌时只能拿着大刀或者红缨枪。另一种意见是当时部队的枪支已能保障60%~80%,但子弹奇缺,因此应以造子弹、手榴弹和地雷为主。据时任晋察冀军区军工领导张珍回忆,当时每个战士配发的子弹,最多十几发,少的只有三五发。有的部队甚至规定,每个战士每次战役只能打三发子弹。据说,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常常将麦秸秆切段插在子弹袋里。

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专门就兵工建设作指示,指出与日寇战斗的枪械弹药缴获较少,因此,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此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先后多次发电报,明确必须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不仅主力军应设炸弹厂,地方军及民兵指挥机关也应在分区及各县设立炸弹厂。这样做的原因是,国民党在“皖南事变”后基本断绝对八路军武器弹药的供应;另一方面,日军从1941年开始将侵华主力转向敌后抗日军民,实行“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八路军在频繁作战中弹药消耗很大,急需补充。而敌人的扫荡,导致军工技术人员和工人带着设备跟随部队转移,居无定所,又严重影响了军工生产。在这种形势下,枪固然重要,但子弹、手榴弹和地雷这种能给敌人以直接杀伤的武器就成为军工生产的重点。

经此调整,很多原来造枪的厂也纷纷转行,陕甘宁边区首先停止了步枪生产,接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中止了步枪生产,改为重点生产掷弹筒、步机枪子弹和火炸药,并将手榴弹的生产扩展到军分区或地方工厂。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于1942年以后中止生产步枪,增设手榴弹厂、炮弹厂和火炸药厂。根据地的枪炮弹生产量直线上升。军工部子弹的产量从1940年的年产量12万发,发展到1943年时的68万发,手榴弹也从之前的每个月平均5000枚增长了近3倍。

最初,子弹生产采取的是复装子弹方式,即将前线战士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弹壳运到工厂,工人在整修弹壳的过程中,先除掉废底火壳,冲压整形,再用锯末滚光,涂上虫胶漆备用;弹头用的钢板有的是从国统区买来的,有的是用边区收集到的铜圆冲压而成,里面填装的火药是拆卸战场上缴获的炮弹里的无烟药。为节约,当时规定冲压的半成品不许散落在地上,即使是废品也要收集归拢。抗战中后期,根据地的子弹才从复装转为自行生产。

地雷的生产,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41年11月,日军出动3000多人,攻击黄崖洞。负责保卫兵工厂安全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利用滚雷、绊雷和地雷,综合布阵,以1500人的兵力抗击敌人8个昼夜,歼敌700余人,自身伤亡140余人。这一战,地雷大出风头,此后地雷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地雷战更是成为根据地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一种有力手段,给华北地区的日伪军造成很大麻烦。

(摘自《看历史》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刺刀手榴弹步枪
步枪口径之争(下)
带刺刀的兵
中非手榴弹竟比可乐便宜
重保龄球
步枪成长相册等
刺刀史话